-
号称学后“月入过万”的副业培训多少有诈?编者按 经济下行压力下,越来越多的人考虑通过搞副业来增加收入、补贴家用,或多学一门技能傍身、抵御风险。与传统的做手工、摆地摊等不同,如今副业更多的与互联网相关,开网店、短视频剪辑、有声读物等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 在这样的背景下,副业培训市场快速升温。其中,一些培训机构以“入行门槛低、市场紧缺”“零基础也可以变身××大师”“保底月入过万”等招揽学员,甚至诱导学员贷款支付培训费。而不少学员付费后发现,培训课程敷衍、承诺的派单也没有实现,被割了“韭菜”。 在“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来临之际,法治经纬版推出专题报道,揭露副业培训市场乱象,推动问题解决,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敬请关注。 □ 本报记者 赵丽 □ 本报见习记者 丁一 □ 本报实习生 文旭晨 前段时间,深感工作压力越来越大的刘云打算搞一份副业。在北京从事测试工程师多年后,他对自己的职业前景愈发担忧,琢磨着找个其他的“出路”。看到一些自媒体博主粉丝很多、接了不少广告,爱好文学的他也跃跃欲试,通过网络平台花3600元报了一个博主培训班。 “培训广告说‘入行零门槛’‘学会即成单’,流量大的文章都是有写作套路的,学成后不仅可以把文章投给文学网站赚钱,自己也可以开账号当网红博主赚钱。”刘云近日向《法治日报》记者回忆说,他交了钱后发现,授课老师极其不专业,照本宣科念材料,自己按照其传授的经验写文章,从未被文学网站采用过,发在自己社交账号的文章点击和转发量也很低,“感觉自己被骗了”。 刘云的遭遇并非个例。南京大学一项调研数据显示,我国一边工作一边干副业的人已经超过8000万。如此庞大的人群,迅速点燃了职业培训市场。从紧随低碳风潮推出的碳排放管理师报考培训班到伴随直播带货兴起的个人IP“点金术”,从60天速成月入过万元的自媒体写手、到学习20天就能接单的手办课……眼花缭乱的培训中掺杂各种乱象,让“刘云”们成了被割的“韭菜”。 多位受访专家认为,高质量的职业技能培训值得肯定也很有价值,但该领域的乱象亟待治理,其中的关键和难点在于如何斩断不法机构利用知名网络平台进行引流的链条,厘清引流平台的法律责任,压实平台责任承担机制,同时,建议监管者用好用足法律赋予的市场准入、行政指导、行政监管和行政处罚等权限,遏制这类乱象。 为干副业参加培训 交钱学习被割韭菜 在上海一家企业做财务的钱娜最近一段时间有些焦虑——虽然工作不算忙,但多年来收入一般,家庭经济压力逐渐增大。“如果自己能干个副业就好了。”萌生这个想法后,联想到在手机上经常刷到的“博主下班后做副业赚钱”的短视频,她决定尝试做一名读书博主。 开通账号、收拾书桌、制作视频,连续发布了多条读书笔记,然而,访客寥寥无几,更不要说迅速涨粉了。 是不是自己不够专业?反思过程中,看到一些培训机构发布的广告说得天花乱坠,于是她花费数千元报了视频剪辑课程和涨粉课程,但收效甚微,“培训课很多是看视频,一些内容和网上公开的视频差不多,没有啥技术含量”。 北京白领郑海在一家公司的销售部做数据分析,因为不太喜欢这份工作,就想先学个技能搞份副业,然后辞职。2022年以来,他报了配音、软装设计、自媒体博主等多个培训班,最终没有一项培训能真正从业赚钱,“总共花出去两三万元,可什么都没学到”。 他向记者举例说,比如平台上有大量配音兼职广告,声称“不需要坐班、月入几万、学完就能上手”,然后引导消费者报名培训班。培训后感觉效果不佳,“培训老师”又引导说光会配音不行,还要学会剪辑、后期制作,才能形成完整作品,然后他又报了剪辑、后期制作培训班。“前后共花了近8000元,浪费了大量时间学习,但学无所成。” “花了钱初步了解该行业才发现,所谓‘零门槛’完全是无稽之谈,怎么可能动动嘴巴就能轻松赚钱。”郑海说,之前培训机构完成培训后提供兼职派单的承诺也没有实现。 多位受访者告诉记者,他们为了干副业赚钱而报了带有“速成”、“变现”等标签和元素的培训班,原本想为“技能知识”买单,结果却让这些培训班赚得盆满钵满,自己则像极了一茬又一茬待割的“韭菜”。 南京大学的调研数据显示,国内干副业的人群中,七成以上经历过失败。在豆瓣“副业失败的一天”小组,有近28万人分享自己干副业的心得和经验。 至于自己为何被割“韭菜”乃至有些人多次被割“韭菜”,大家一致的观点是:被夸大的广告宣传所迷惑。 “市场紧缺、需求量大,年满18周岁,中学以上学历就能报考”“零基础‘小白’也可以变身剪辑大师”“培训结束即上岗,月入万元”……为了在第一时间吸引学员的关注,这些培训班通常对外以“0基础”、“速成赚钱”等口号进行宣传,称“一学就会”“会了就能赚钱”。 曾在重庆市从事过此类技能培训销售的高女士告诉记者,机构会精心选择职业技能培训方向,其曾经供职的机构,黄金标准只有一个——速成,“短则几天几夜,长则两三个月,‘0基础’就能学,这让‘小白们’放下了对陌生事物和行业的戒心”。 高女士解释说,若是一项技能和技能所对应的行业门槛太高,很难让人提起学习的兴趣和从业的信心,更别提吸引用户购买培训课程。 据业内人士透露,这类培训班在对外宣传时用语夸大的情况很常见。2021年底开始转型到副业培训领域的陈先生告诉记者,如“六个月学会Python(编程)”等都是试图用夸张的广告词和虚构的成功案例,为消费者营造出一种“只要上了某某课,就是人生赢家”的假象。 “这些课程往往前期教给学员易上手的内容,随后引导学员购买标价几千元甚至上万元的课,许多人交了学费后发现,自己几个月内突击掌握的所谓技能,在真实的职场没有任何竞争力,参加副业培训课缺乏变现途径。”陈先生说。 而与之相辅相成的另一个“必杀技”便是——低价引流。 北京宝妈刘静全职在家带娃,想干个副业增加家庭收入,在“1元开启高薪副业”等广告词的吸引下,抱着“万一真的能挣钱”的心态,报名了为期一周的配音体验课学习。 报名当天晚上,刘静被拉进一个约200人的社交群,该培训机构的老师开始在群里教大家发声方法和技巧。除了有限的课程内容外,培训机构每天在群里分享大量的成功案例。这让刘静感觉机不可失,便花了几千元购买所谓的限时低价正课。 不久,刘静收到了该培训机构寄来的话筒、耳机等配音设备以及一套提前录播好的音频课程。原本想象中能跟着专业配音演员在网络直播中面对面学习的场景,变成了听一段段枯燥的录音。刘静好不容易学完课程拿到了培训机构发放的证书,却发现“作为业余人士,根本接不到专业平台的单子,钱打水漂了”。 在重庆市一家公司从事旅游业务的王丽也是在低价引流广告宣传的蛊惑下,报名了影视剪辑培训。 9.9元的直播课程,一共有6节,每节课大致30分钟。直播中,讲师卖力推销视频剪辑VIP课程,售价为9800元,由60节课程组成。 王丽觉得9.9元的课程“什么都讲了,又什么都没讲透”,于是咬牙下单了VIP课程。她用一个半月上完所有课程,随后被培训班讲师拉到了接单群里,但每天订单量极少,一个月下来总共接了两单,每单完成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但报酬仅200元。 承诺兼职能赚高薪 实为套路学员交费 这类培训班的另一个“必杀技”是承诺学成之后赚大钱。 “大众认知度较高的热门行业,比如影视后期制作、直播带货、个人IP等,都是副业培训的重点行业,基本上是与当下主流的短视频相关的技能课程。培训班紧跟时代浪潮开发相关课程,让人觉得可信度更高。”高女士介绍说。 “社会紧缺,可以干一辈子的黄金职业!”“提升自己,还能拿补贴,高薪健康两不误”……记者联系了多家提供健康管理师、公共营养师、心理咨询师证书考试报名、培训服务的机构发现,这些机构的套路如出一辙,一般是先介绍该行业前景多么好,人才数量缺口大等,即使是兼职,收入都很不错。 在询问了记者的年龄、学历和专业后,所有受访机构都“恭喜”记者满足报名条件,抛出各式各样的“拍胸脯保证”。 多家发放健康管理师证书的培训机构工作人员信誓旦旦地说:“产学一体化,机构会指导学员在一些网络兼职平台注册上传证书认证,然后进行系统派单,同时机构也有自己的学员兼职群,前期收入每小时50元至100元,后期随着接单量的增加,咨询费也会逐渐上涨,收入可以达到每小时200元至1000元”,“如果兼职的话,一年收入可达2万元至5万元”。 有机构表明了他们在推荐学员干副业方面的特殊优势,学完并拿证之后,他们在重庆、广州、深圳这些城市都有对口的合作企业,可以帮忙牵线介绍兼职工作,拿高薪。 有培训机构讲师承诺:“毕业后包订单,每月收入保底1万元。” 此外,还有培训机构人员反复向记者强调,营养师、健康管理师都属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学费享受“先垫后补”政策,拿证后就可以申请国家职业技能补贴,相当于免费考证。 而只有等到学员交钱开始学习,甚至学完整个课程之后,真相才会慢慢浮出水面。 2023年9月,来自山东某高校的大三学生李媛在某职业培训机构的“补贴忽悠”下,花费1580元报考了健康管理师证书。但是,等李媛拿到证书去当地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领取补贴时,却被告知“只有从事相关工作了才能领”。 来自广东的二次元手办课学员冯妮之前因为相信培训班老师“半个多月就能开始接单赚钱”之类的说辞交费报名,可现实却很快将她的梦想打破——等了两个月,没有接到一单业务。我找培训机构要求退费,对方找各种理由就是不退。 培训机构鱼龙混杂 部分机构没有资质 事实上,一些培训班的套路不止于此。 记者统计了某问答平台“副业”相关话题下上万条回答和评论,发现在关于副业、赚钱、暴富的提问下,一定少不了“卖课党”和“引流党”的踪影。 答主先放出截图,列出可观的个人收益,然后介绍各种各样上手快、变现容易的副业,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增加可信度。在他们的口中,凡是做自媒体,一天带货流水过万元,视频播放量必破百万次;凡是做跨境电商,新手就能月入万元。 紧接着,他们话锋一转,表明这样高薪的副业市场缺口依旧很大,但外行人如果没有老师带领就会像无头苍蝇一样盲目乱窜,最后借机推荐自己的公众号和私教课程收割一波流量。 来自北京的“95后”唐立,就在2023年11月经历了“广告引流—学员进群—忽悠变现—高价售课”的全程“服务”。 唐立首先被某平台上的一条副业培训广告吸引,根据上面的联系方式添加培训机构主讲老师“糕糕”的社交账号,开启自媒体运营实操课。 在课堂上,“糕糕”介绍各种所谓的自媒体变现方式,随后推出稀缺带课名额,唐立头脑发热,直接支付4980元“抢”下8个学员名额中的一个。 激情下单后,逐渐冷静下来的唐立对这家机构进行了查询,发现该机构经营异常于是立即提出退款,“对方售后人员推三阻四,最终在我强烈要求并且没听课没签合同的情况下,于今年1月退还了学费,但扣除了3%的手续费”。 唐立事后联系到该机构的其他学员才明白,“糕糕”根本不是只带8个学员,而是每天每个时段宣称只招8人。 记者近日进入该公司直播间,看到唐立所言的“糕糕”老师依旧用高昂的声音介绍着如何用流量变现。直播最后准时出现了“只带8个同学,第9个只能跟公司学”的营销话术。 业内人士陈先生向记者透露,甚至有一些机构自己创造需求更有迷惑性。比如一个平台招100个学生,每人收费2999元,收取学费近30万元,拿出一笔钱包装成一个项目提供订单给学员,“还是羊毛出在羊身上”。还有一种套路是,把后期的课程设置得很难,让一些学员觉得自己太笨学不会,或者没有好好学,最后主动放弃。 记者还注意到,目前市场上这类培训机构鱼龙混杂,部分机构并不具备培训资质。 “保育员、育婴员、人力资源管理师证书考取中……证书可用于积分落户、求职就业、持证上岗”“专注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级,教您考证避坑不再被套路”。在某短视频平台,一个名为“懿鑫教育”的账号发布了100多条有关考证的广告视频。记者按照账号个人主页的提示,添加了黄老师的社交账号。 记者看到,黄老师最新一条朋友圈为“加社交账号秒报名系列”并附转账截图。记者询问黄老师能否报名心理咨询师,对方说“可以”并发来一个证书样本图片,称目前最权威的是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颁发的心理咨询师基础培训合格证书。 记者询问“是否有办学许可证”?对方说“没有”。 记者追问“没有许可证怎么可以开展培训考证业务”,对方话锋一转称“逗你玩的,肯定都有,没有怎么干”。 记者提出希望提供许可证的证明时,对方直接说“不能”,并让记者去线下看。记者委婉表达只是想确定考的证是否靠谱,对方直接甩来一句“你再问问其他机构”。 之后,记者被这位黄老师删除了联系方式。同时,在相关的企业搜索平台,记者并未检索到该公司的任何信息。 兼职不成遭遇诈骗 课程退费难上加难 这样的培训还催生出一系列其他乱象。 记者咨询某机构自媒体运营实操课时,表示课程太贵负担不起,对方就不断诱导记者分期付费:“学费方面有压力,可以通过花呗、借呗等方式付款。” 天津人赵芳原本想通过兼职配音增加收入,但在连环套路下却背上了十多万元的债务。 赵芳报了一个兼职配音培训班后,顺利完成了培训内容。今年2月29日,赵芳被拉进某配音兼职工作新人群。群友的各种“赚钱”以及礼赏(在××影视App中充钱购买,做帮影视主播打赏的任务,根据佣金获得利润,任务成功后本金和利润可以提现)提现成功的截图,让赵芳决定“小试牛刀”,分两次充值了几百元完成任务后,她不仅拿回本金并且赚了400元。 放下警惕的赵芳决定投入5万元升级会员,“这样回报高、利润高”。 这次,系统为赵芳匹配了需要19万元本金的大额联单任务。面对该任务,在群友的鼓励和出谋划策下,她从某借款平台借了将近10万元,又向配音兼职工作推荐人借了5万元,一起转入推荐人的账户由其帮助升级会员等级。但在她转账成功后,推荐人就像人间蒸发了。她想维权,却不知道该找谁。 同样在努力维权的还有今年21岁的河南周口人陈晓。 受广告引流,陈晓报名了四川××教育咨询有限公司的绘画培训课程。对于学费,工作人员说“机构为大学生额外提供‘先学后付’的分期贷款方案,2个月就能自己兼职付完全部学费”。为了让陈晓信服,这名工作人员还提供了许多学员的接单反馈截图。 就这样,陈晓分期12个月贷款5953元报名。但是上完基础班后,陈晓一直接不到兼职单。她找到负责老师表明自己要退学。对方却以课程已经结束为由拒绝退费。如果坚持退学,则需要承担3571元的违约金。此时,陈晓已经支付6期分期费用,加上预订金,已支付了3007元。 目前,陈晓为了维权加入了某社交媒体上的“退费维权交流群”。被培训机构忽悠签下培训合同、要求退学退费却遭遇“踢皮球”……这是该“退费维权交流群”里绝大多数人的遭遇。 厘清责任强化监管 规制职业培训广告 多位从业者在总体上肯定了职业培训的价值。陈先生坦言,职业培训的意义在于帮助大家找兼职方向并且能够快速上手,但是一定要找准正规的、性价比高的机构,不要冲动消费。干副业能赚钱,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水平和能力。 “一些广告宣传某项副业培训包教包会,月入几万元,这种夸张性的表述对副业培训领域有害无益。”高女士说,事实上,没有广告引流,很多消费者也不会被“忽悠”参加不正规的副业培训。 一些受害学员告诉记者,引流网络平台事后往往以无法对培训内容负责为由“甩锅”。 在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王叶刚看来,明显带有虚假宣传、虚假培训嫌疑的培训广告、产品在平台上畅行无阻的原因,究其根本是信息发布者未遵守相关法律规定。 王叶刚认为,厘清此类平台的法律责任,可以倒逼平台履行审核监督的安全保障义务。平台作为发布内容的“守门人”,具有天然的监督优势。 “消息发布者人数众多,要求政府相关部门实时监管并不现实。平台发现违法行为后及时上报有关部门,则可以实现平台监督与政府监管的联动。只有明确平台在‘副业培训陷阱’中的法律责任,才能让平台更积极主动地履行审核监督的安全保障义务。”王叶刚说。 在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孟强看来,“这些打出低门槛、高回报的副业培训广告,违反广告法的规定,其监管的关键和难点,在于其脱离线下广告机制进入了网络世界,执法机关对其整治与监管较为困难,一方面是由于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和匿名性增加了监管难度,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当前线上职业培训广告和培训内容的审核机制尚不健全。 孟强认为,要治理此类问题,必须强化对网络职业培训广告行为的监管力度,要求网络平台切实履行审核职责,斩断不法引流链条,建立网络广告巡查治理的常态化机制,提升数字化监管能力,畅通消费者投诉渠道,积极回应消费者关切,将消费者权益保护落到实处。 关于职业培训类广告的规制,北京天驰君泰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董媛媛认为,相较于立法来说,目前更宜通过各地相关部门出台合规指南性文件并加强监管,这种做法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解决职业培训广告市场秩序乱的现实问题,各地相关部门可以在合规性指南中明确职业培训广告的内容要求及形式要求,对职业培训广告作出规范指导;提供投诉、举报渠道,积极受理、查处违法广告行为;还可以组建专门的人才队伍,对职业培训广告加强监管筛查。 同时,在调查中,有消费者提到,其在大型正规招聘平台上看到招聘兼职以及相关培训广告后进行联系,最终受骗。 “如果招聘平台没有尽到安全保障义务,未采取必要措施保障求职者人身财产安全导致损害的,需要依法承担侵权责任。至于平台承担责任的具体比例,应当根据案件具体情况综合认定。但不同案件的案情并不相同,很难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划定平台的责任比例。”王叶刚说,在用人单位入驻平台前,平台应审查用人单位材料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在招聘信息发布后,若平台发现招聘信息存在虚假宣传、虚假培训嫌疑的,应当及时采取警示、限流或删除等必要措施,防止更多求职者受到误导。 孟强认为,此类招聘平台经营者应当加强内部风控措施,例如严格审核入驻企业的资质、对涉嫌诈骗的信息及时处理、建立黑名单制度等,以有效防止类似情况发生。 在北京市盈科(佛山)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陈显敏看来,消费者通过网络向“千里之遥”的经营者支付培训费,要维权必然存在维权成本过高的问题。 他提醒消费者可以按以下步骤处理:与电子商务平台内经营者协商,如果找不到该经营者,则要求电子商务平台提供其信息;如问题得不到解决,与平台经营者协商;再不行,向消费者协会或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投诉;如果穷尽前述救济途径均不能解决,可选择向有管辖权的互联网法院起诉。互联网法院审理这类纠纷案件,立案、庭审、送达等环节均在网上完成,可以部分解决维权成本过高的问题。 (文中受访学员均为化名) 来源:法制日报2024-03-15
-
北京开展专项行动 打击整治违规拼改装电动自行车中新网北京3月14日电 (记者 吕少威)记者今天从北京市公安局获悉,为进一步规范电动自行车行业秩序,有效遏制因电动自行车违规改装诱发的公共安全事故,近日,北京警方会同市场监管等多部门,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打击整治违规拼改装电动自行车专项行动。 该行动围绕电动自行车销售、维修门店,外卖、快递集中使用单位及居民小区、城乡结合部、农村等重点区域,全面强化联合检查、综合整治、宣传教育等措施,及时查处提供拼改装服务的违规经营门店,并对销售违规拼装改装电动自行车的违法行为予以打击。 专项开展以来,共联合检查电动自行车销售、维修门店110余家,成功打掉销售违规拼装改装电动自行车窝点2处,刑事拘留6人,查处违规拼改装门店8家,查扣伪劣和改装车辆80余辆。日前,在检查中发现一销售违规拼装改装电动自行车线索,警方循线追踪,抓获范某某等6名犯罪嫌疑人,查扣违规拼装改装电动自行车49辆。经查,范某某等人从外地购入车架等零部件,违规拼装改装电动自行车,以每辆1500元至2000元价格对外出售。目前,上述人员已被公安机关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案件正在进一步工作中。 北京警方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警方将加强与市场监管等相关部门密切协作,持续保持对违规拼改装电动自行车的高压打击态势,确保专项整治行动深入开展。 北京警方提示广大市民群众,违规拼改装的电动自行车、擅自增大电动自行车功率,存在隐患风险,增加车辆自燃、自爆事故概率,严重威胁生命财产安全。希望广大市民既不要对电动自行车进行拼改装,更不要购买和使用拼改装的电动自行车。如发现身边存在违规拼改装电动自行车的线索,请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举报,共同清除身边安全隐患。(完)2024-03-15
-
网约的坑防不胜防 何时收紧监管之网“网约”包车被半路加价,安全遭到威胁;“网约”住宿货不对版,却反遭店主讹诈……在互联网服务正被越来越多消费者依赖的当下,“网约”的坑防不胜防。 如何让“网约”不再爽约,不仅需要消费者擦亮双眼,更需要监管部门的监管“网速”再快些,监管“网眼”再密些。 “坑连着坑”“防不胜防” 今年春节期间,游泳运动员傅园慧在长白山地区包车“被宰”的消息登上热搜。官方迅速回应,“对潘某某按上限处以3万元罚款的行政处罚”。 无独有偶,在社交平台,不少消费者反映在不同地方也有类似遭遇。有的消费者包车被半路加价、推销产品、送至饭店“挨宰”,有的消费者遭到司机语言暴力、临时换车、不按约定时间地点接送……有人专门在社交平台写下“包车避坑指南”,下方的数百条留言里,挨坑的方式五花八门。 除了网约车“坑连着坑”,网约房也“防不胜防”。广东珠海的吴女士今年春节期间在网络平台预定了广州市区内一间“波西米亚风格”的民宿,平台显示该房间为面积约50平方米的两层套间,有三人位的沙发和氛围灯,装修风格很“网红”。 当天到了指定房间后,吴女士却发现眼前的房间与平台显示房间的面积大小、装修风格完全不一致:套间变成了开间,1.8米的床“缩水”为1.5米。她联系民宿老板后被告知“之前看的房间已经预订出去了,重新安排了一间”。吴女士表示质疑:“我在平台上看到那个风格的民宿明明还空着,都不知道这家店到底有没有图片上的房间。” 宁波的小孙也被“网约”坑了一把。今年冬季,他和朋友到东北某“网红”城市游玩,在网上订了一间“网红”民宿,通过私下转账交易的方式入住。入住时才发现,房间不仅与网络图片大相径庭,屋内设施也不好用。没想到,退房时房主称热水器被弄坏了,扣了小孙数百元押金不还,最后还把小孙拉黑了。“已经向相关监管部门举报。”小孙说。 三大乱象亟待整治 记者调查发现,私下交易、平台漏洞、监管缺失,是导致“网约”服务乱象频出的主要原因,新的消费服务模式亟需新办法监管整治。 “点对点”私下交易,资质被忽视。业内人士介绍,对于运营车辆,需要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和道路运输许可证,但在远离城市的景点,大部分网约车辆既没有办理证件,也没有挂靠平台。一些在正规平台联系到的车辆,为了避免抽成,往往会提出私下交易。由于缺少正规契约束缚,一些司机容易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而侵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进驻门槛低,平台监管“靠自觉”。记者调查发现,“网约”服务常常介于违法和合法之间的灰色地带。合法网约车应该具备车辆营运证和从业人员资格证,但由于营运车辆使用年限等要求,一些私家车主不愿把车辆改为营运车,因此在一些正规网约车平台,也存在不合规的“黑车”,而车辆供给不充分的景区,更容易滋生网约“黑车”。 一些网约房平台也长期监管“放水”。记者发现,在某民宿APP上注册成房东,仅需提供“3张卧室照片”“3张卫生间照片”“3张客厅厨房照片”“房东身份证”“房产权属证明”几项材料,“十分钟即可成为房东”。对于真实性则要求“房东自行承诺认可”。该平台对于“民宿”的定义是“短租”,即不要求具备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房产证明与房间的关联性。 新服务模式层出不穷,监管脚步“慢半拍”。广东盈隆律师事务所律师张鹏认为,网约房当前确实处于监管不足、门槛过低、行业规范不清的状态,有的网约房甚至成为了犯罪行为的掩护所。 深圳市消费纠纷评审专家、北京市东元(深圳)律师事务所律师邓永表示,各地关于民宿经营的监管政策不一,一些城市出台了地方性法规。虽然市场监管、消防、公安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和权限对民宿有关业务安全工作均负有监管责任,但仍有不少漏洞。 网约旅游包车,更存在多头监管、多头难管的情况。一些地区的交管部门开展旅游包车综合检查,也基本只能查出中巴、大巴等明显从事运营的车辆,对于私家“黑车”存在监管难题。 “网约”服务应关进制度之网 专家认为,“网约”服务问题频出,暴露出城市社会治理中的诸多问题,当前亟需将“网约”服务关进制度之网,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长春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杜大海建议消费者选择合规网约车出行,线上约车线上支付,一旦出现纠纷,第一时间拨打全国交通运输服务监督电话12328,各地交管部门会第一时间查处。“在长春,查实乘客被索要高价,我们可以先行赔付,再向运营司机追讨、处罚,并通过行政手段最大限度压缩非法车辆生存空间。” 张鹏建议,消费者在确保人身财产安全的情况下,可冷静理性地与对方进行协商,并注意保留证据,在妥当的时机选择报警或投诉,切忌发生过激行为,造成人身财产损失。 广州市消委会建议广大消费者,加强甄别,认真核对平台上显示的各类信息,包括经营证照、地址等,并保留订单信息、发票等消费凭证,方便举证、维权,同时建议加快完善民宿行业立法,对民宿定义、管理原则、法律责任等予以明确规定,相关网络平台应加快完善有关审核机制,对经营者发布的文字、图片等信息尽到审核义务。 (本报记者赵丹丹 姚湜 胡林果)来源:新网每日电讯2024-03-15
-
公安部交通管理局:从严查处超员、超载、违法载人等七类突出违法犯罪行为央视网消息:据公安部交通管理局3月15日消息,为防范化解春季公路交通安全风险隐患,稳定道路交通安全形势,3月14日,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召开全国视频会,动员部署各地公安交通管理部门针对春季道路交通安全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组织开展春季公路交通安全专项整治行动,重拳治理易扰乱秩序、易肇事肇祸的交通违法行为,消除人、车、路、企交通安全隐患,严防发生群死群伤交通事故,为群众平安出行创造良好道路交通环境。 据了解,行动期间,全国公安交管部门将针对春季道路交通的规律特点,科学安排勤务,突出管控重点,聚焦“两客一危一货”、6座以上小客车以及农村地区三轮车等六类重点车辆,从严查处超员、超载、违法载人、疲劳驾驶、不按规定车道行驶、违法占用应急车道、酒驾醉驾等七类突出违法犯罪行为,消除路面动态风险隐患,筑牢道路交通安全防线。 公安部交通管理局提示广大驾乘人员,春季务农出行、客货运输、踏春郊游增多,交通安全时刻不能放松。春季易困倦,尽量不要长时间驾车,更不要疲劳驾驶;驾车出行要遵规守法,切勿违法超员、违法载人、违法占道,不要强超强会、随意变道、分心驾驶,更不要心存侥幸,以身试法、酒驾醉驾;要提前关注路况、天气,合理安排行程,尽量避免强降雨、大雾等恶劣天气期间驾车出行。乘车出行一定要乘坐安全合规车辆,务必全程全员系好安全带,切勿乘坐超员客车、非法营运车辆以及货车、三轮车、拖拉机等非载客车辆。发现交通违法行为可及时向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举报,共同维护良好道路交通环境。来源:央视网2024-03-15
-
中消协公布2023年十大消费维权舆情热点今天(3月15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2023年十大消费维权舆情热点,涉及以下消费维权突出问题。 ·电商主播言行不当引发投诉 ·民宿经营者被曝“涨价退单”“虚假地址” ·餐饮商家不明确收费标准及服务内容 ·“研学游”“低价游”欺骗诱导暗藏陷阱 ·车企售后服务停摆引发车主担忧 ·共享按摩椅及共享充电宝消费体验不佳 ·第三方测评“跑偏”干扰消费者 ·“生鲜灯”改变商品外观误导消费者 ·知名品牌触碰食品安全底线 ·精装房偷工减料引发业主维权 (总台央视记者 王婧)2024-03-15
-
号称学后“月入过万”的副业培训多少有诈?编者按 经济下行压力下,越来越多的人考虑通过搞副业来增加收入、补贴家用,或多学一门技能傍身、抵御风险。与传统的做手工、摆地摊等不同,如今副业更多的与互联网相关,开网店、短视频剪辑、有声读物等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 在这样的背景下,副业培训市场快速升温。其中,一些培训机构以“入行门槛低、市场紧缺”“零基础也可以变身××大师”“保底月入过万”等招揽学员,甚至诱导学员贷款支付培训费。而不少学员付费后发现,培训课程敷衍、承诺的派单也没有实现,被割了“韭菜”。 在“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来临之际,法治经纬版推出专题报道,揭露副业培训市场乱象,推动问题解决,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敬请关注。 □ 本报记者 赵丽 □ 本报见习记者 丁一 □ 本报实习生 文旭晨 前段时间,深感工作压力越来越大的刘云打算搞一份副业。在北京从事测试工程师多年后,他对自己的职业前景愈发担忧,琢磨着找个其他的“出路”。看到一些自媒体博主粉丝很多、接了不少广告,爱好文学的他也跃跃欲试,通过网络平台花3600元报了一个博主培训班。 “培训广告说‘入行零门槛’‘学会即成单’,流量大的文章都是有写作套路的,学成后不仅可以把文章投给文学网站赚钱,自己也可以开账号当网红博主赚钱。”刘云近日向《法治日报》记者回忆说,他交了钱后发现,授课老师极其不专业,照本宣科念材料,自己按照其传授的经验写文章,从未被文学网站采用过,发在自己社交账号的文章点击和转发量也很低,“感觉自己被骗了”。 刘云的遭遇并非个例。南京大学一项调研数据显示,我国一边工作一边干副业的人已经超过8000万。如此庞大的人群,迅速点燃了职业培训市场。从紧随低碳风潮推出的碳排放管理师报考培训班到伴随直播带货兴起的个人IP“点金术”,从60天速成月入过万元的自媒体写手、到学习20天就能接单的手办课……眼花缭乱的培训中掺杂各种乱象,让“刘云”们成了被割的“韭菜”。 多位受访专家认为,高质量的职业技能培训值得肯定也很有价值,但该领域的乱象亟待治理,其中的关键和难点在于如何斩断不法机构利用知名网络平台进行引流的链条,厘清引流平台的法律责任,压实平台责任承担机制,同时,建议监管者用好用足法律赋予的市场准入、行政指导、行政监管和行政处罚等权限,遏制这类乱象。 为干副业参加培训 交钱学习被割韭菜 在上海一家企业做财务的钱娜最近一段时间有些焦虑——虽然工作不算忙,但多年来收入一般,家庭经济压力逐渐增大。“如果自己能干个副业就好了。”萌生这个想法后,联想到在手机上经常刷到的“博主下班后做副业赚钱”的短视频,她决定尝试做一名读书博主。 开通账号、收拾书桌、制作视频,连续发布了多条读书笔记,然而,访客寥寥无几,更不要说迅速涨粉了。 是不是自己不够专业?反思过程中,看到一些培训机构发布的广告说得天花乱坠,于是她花费数千元报了视频剪辑课程和涨粉课程,但收效甚微,“培训课很多是看视频,一些内容和网上公开的视频差不多,没有啥技术含量”。 北京白领郑海在一家公司的销售部做数据分析,因为不太喜欢这份工作,就想先学个技能搞份副业,然后辞职。2022年以来,他报了配音、软装设计、自媒体博主等多个培训班,最终没有一项培训能真正从业赚钱,“总共花出去两三万元,可什么都没学到”。 他向记者举例说,比如平台上有大量配音兼职广告,声称“不需要坐班、月入几万、学完就能上手”,然后引导消费者报名培训班。培训后感觉效果不佳,“培训老师”又引导说光会配音不行,还要学会剪辑、后期制作,才能形成完整作品,然后他又报了剪辑、后期制作培训班。“前后共花了近8000元,浪费了大量时间学习,但学无所成。” “花了钱初步了解该行业才发现,所谓‘零门槛’完全是无稽之谈,怎么可能动动嘴巴就能轻松赚钱。”郑海说,之前培训机构完成培训后提供兼职派单的承诺也没有实现。 多位受访者告诉记者,他们为了干副业赚钱而报了带有“速成”、“变现”等标签和元素的培训班,原本想为“技能知识”买单,结果却让这些培训班赚得盆满钵满,自己则像极了一茬又一茬待割的“韭菜”。 南京大学的调研数据显示,国内干副业的人群中,七成以上经历过失败。在豆瓣“副业失败的一天”小组,有近28万人分享自己干副业的心得和经验。 至于自己为何被割“韭菜”乃至有些人多次被割“韭菜”,大家一致的观点是:被夸大的广告宣传所迷惑。 “市场紧缺、需求量大,年满18周岁,中学以上学历就能报考”“零基础‘小白’也可以变身剪辑大师”“培训结束即上岗,月入万元”……为了在第一时间吸引学员的关注,这些培训班通常对外以“0基础”、“速成赚钱”等口号进行宣传,称“一学就会”“会了就能赚钱”。 曾在重庆市从事过此类技能培训销售的高女士告诉记者,机构会精心选择职业技能培训方向,其曾经供职的机构,黄金标准只有一个——速成,“短则几天几夜,长则两三个月,‘0基础’就能学,这让‘小白们’放下了对陌生事物和行业的戒心”。 高女士解释说,若是一项技能和技能所对应的行业门槛太高,很难让人提起学习的兴趣和从业的信心,更别提吸引用户购买培训课程。 据业内人士透露,这类培训班在对外宣传时用语夸大的情况很常见。2021年底开始转型到副业培训领域的陈先生告诉记者,如“六个月学会Python(编程)”等都是试图用夸张的广告词和虚构的成功案例,为消费者营造出一种“只要上了某某课,就是人生赢家”的假象。 “这些课程往往前期教给学员易上手的内容,随后引导学员购买标价几千元甚至上万元的课,许多人交了学费后发现,自己几个月内突击掌握的所谓技能,在真实的职场没有任何竞争力,参加副业培训课缺乏变现途径。”陈先生说。 而与之相辅相成的另一个“必杀技”便是——低价引流。 北京宝妈刘静全职在家带娃,想干个副业增加家庭收入,在“1元开启高薪副业”等广告词的吸引下,抱着“万一真的能挣钱”的心态,报名了为期一周的配音体验课学习。 报名当天晚上,刘静被拉进一个约200人的社交群,该培训机构的老师开始在群里教大家发声方法和技巧。除了有限的课程内容外,培训机构每天在群里分享大量的成功案例。这让刘静感觉机不可失,便花了几千元购买所谓的限时低价正课。 不久,刘静收到了该培训机构寄来的话筒、耳机等配音设备以及一套提前录播好的音频课程。原本想象中能跟着专业配音演员在网络直播中面对面学习的场景,变成了听一段段枯燥的录音。刘静好不容易学完课程拿到了培训机构发放的证书,却发现“作为业余人士,根本接不到专业平台的单子,钱打水漂了”。 在重庆市一家公司从事旅游业务的王丽也是在低价引流广告宣传的蛊惑下,报名了影视剪辑培训。 9.9元的直播课程,一共有6节,每节课大致30分钟。直播中,讲师卖力推销视频剪辑VIP课程,售价为9800元,由60节课程组成。 王丽觉得9.9元的课程“什么都讲了,又什么都没讲透”,于是咬牙下单了VIP课程。她用一个半月上完所有课程,随后被培训班讲师拉到了接单群里,但每天订单量极少,一个月下来总共接了两单,每单完成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但报酬仅200元。 承诺兼职能赚高薪 实为套路学员交费 这类培训班的另一个“必杀技”是承诺学成之后赚大钱。 “大众认知度较高的热门行业,比如影视后期制作、直播带货、个人IP等,都是副业培训的重点行业,基本上是与当下主流的短视频相关的技能课程。培训班紧跟时代浪潮开发相关课程,让人觉得可信度更高。”高女士介绍说。 “社会紧缺,可以干一辈子的黄金职业!”“提升自己,还能拿补贴,高薪健康两不误”……记者联系了多家提供健康管理师、公共营养师、心理咨询师证书考试报名、培训服务的机构发现,这些机构的套路如出一辙,一般是先介绍该行业前景多么好,人才数量缺口大等,即使是兼职,收入都很不错。 在询问了记者的年龄、学历和专业后,所有受访机构都“恭喜”记者满足报名条件,抛出各式各样的“拍胸脯保证”。 多家发放健康管理师证书的培训机构工作人员信誓旦旦地说:“产学一体化,机构会指导学员在一些网络兼职平台注册上传证书认证,然后进行系统派单,同时机构也有自己的学员兼职群,前期收入每小时50元至100元,后期随着接单量的增加,咨询费也会逐渐上涨,收入可以达到每小时200元至1000元”,“如果兼职的话,一年收入可达2万元至5万元”。 有机构表明了他们在推荐学员干副业方面的特殊优势,学完并拿证之后,他们在重庆、广州、深圳这些城市都有对口的合作企业,可以帮忙牵线介绍兼职工作,拿高薪。 有培训机构讲师承诺:“毕业后包订单,每月收入保底1万元。” 此外,还有培训机构人员反复向记者强调,营养师、健康管理师都属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学费享受“先垫后补”政策,拿证后就可以申请国家职业技能补贴,相当于免费考证。 而只有等到学员交钱开始学习,甚至学完整个课程之后,真相才会慢慢浮出水面。 2023年9月,来自山东某高校的大三学生李媛在某职业培训机构的“补贴忽悠”下,花费1580元报考了健康管理师证书。但是,等李媛拿到证书去当地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领取补贴时,却被告知“只有从事相关工作了才能领”。 来自广东的二次元手办课学员冯妮之前因为相信培训班老师“半个多月就能开始接单赚钱”之类的说辞交费报名,可现实却很快将她的梦想打破——等了两个月,没有接到一单业务。我找培训机构要求退费,对方找各种理由就是不退。 培训机构鱼龙混杂 部分机构没有资质 事实上,一些培训班的套路不止于此。 记者统计了某问答平台“副业”相关话题下上万条回答和评论,发现在关于副业、赚钱、暴富的提问下,一定少不了“卖课党”和“引流党”的踪影。 答主先放出截图,列出可观的个人收益,然后介绍各种各样上手快、变现容易的副业,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增加可信度。在他们的口中,凡是做自媒体,一天带货流水过万元,视频播放量必破百万次;凡是做跨境电商,新手就能月入万元。 紧接着,他们话锋一转,表明这样高薪的副业市场缺口依旧很大,但外行人如果没有老师带领就会像无头苍蝇一样盲目乱窜,最后借机推荐自己的公众号和私教课程收割一波流量。 来自北京的“95后”唐立,就在2023年11月经历了“广告引流—学员进群—忽悠变现—高价售课”的全程“服务”。 唐立首先被某平台上的一条副业培训广告吸引,根据上面的联系方式添加培训机构主讲老师“糕糕”的社交账号,开启自媒体运营实操课。 在课堂上,“糕糕”介绍各种所谓的自媒体变现方式,随后推出稀缺带课名额,唐立头脑发热,直接支付4980元“抢”下8个学员名额中的一个。 激情下单后,逐渐冷静下来的唐立对这家机构进行了查询,发现该机构经营异常于是立即提出退款,“对方售后人员推三阻四,最终在我强烈要求并且没听课没签合同的情况下,于今年1月退还了学费,但扣除了3%的手续费”。 唐立事后联系到该机构的其他学员才明白,“糕糕”根本不是只带8个学员,而是每天每个时段宣称只招8人。 记者近日进入该公司直播间,看到唐立所言的“糕糕”老师依旧用高昂的声音介绍着如何用流量变现。直播最后准时出现了“只带8个同学,第9个只能跟公司学”的营销话术。 业内人士陈先生向记者透露,甚至有一些机构自己创造需求更有迷惑性。比如一个平台招100个学生,每人收费2999元,收取学费近30万元,拿出一笔钱包装成一个项目提供订单给学员,“还是羊毛出在羊身上”。还有一种套路是,把后期的课程设置得很难,让一些学员觉得自己太笨学不会,或者没有好好学,最后主动放弃。 记者还注意到,目前市场上这类培训机构鱼龙混杂,部分机构并不具备培训资质。 “保育员、育婴员、人力资源管理师证书考取中……证书可用于积分落户、求职就业、持证上岗”“专注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级,教您考证避坑不再被套路”。在某短视频平台,一个名为“懿鑫教育”的账号发布了100多条有关考证的广告视频。记者按照账号个人主页的提示,添加了黄老师的社交账号。 记者看到,黄老师最新一条朋友圈为“加社交账号秒报名系列”并附转账截图。记者询问黄老师能否报名心理咨询师,对方说“可以”并发来一个证书样本图片,称目前最权威的是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颁发的心理咨询师基础培训合格证书。 记者询问“是否有办学许可证”?对方说“没有”。 记者追问“没有许可证怎么可以开展培训考证业务”,对方话锋一转称“逗你玩的,肯定都有,没有怎么干”。 记者提出希望提供许可证的证明时,对方直接说“不能”,并让记者去线下看。记者委婉表达只是想确定考的证是否靠谱,对方直接甩来一句“你再问问其他机构”。 之后,记者被这位黄老师删除了联系方式。同时,在相关的企业搜索平台,记者并未检索到该公司的任何信息。 兼职不成遭遇诈骗 课程退费难上加难 这样的培训还催生出一系列其他乱象。 记者咨询某机构自媒体运营实操课时,表示课程太贵负担不起,对方就不断诱导记者分期付费:“学费方面有压力,可以通过花呗、借呗等方式付款。” 天津人赵芳原本想通过兼职配音增加收入,但在连环套路下却背上了十多万元的债务。 赵芳报了一个兼职配音培训班后,顺利完成了培训内容。今年2月29日,赵芳被拉进某配音兼职工作新人群。群友的各种“赚钱”以及礼赏(在××影视App中充钱购买,做帮影视主播打赏的任务,根据佣金获得利润,任务成功后本金和利润可以提现)提现成功的截图,让赵芳决定“小试牛刀”,分两次充值了几百元完成任务后,她不仅拿回本金并且赚了400元。 放下警惕的赵芳决定投入5万元升级会员,“这样回报高、利润高”。 这次,系统为赵芳匹配了需要19万元本金的大额联单任务。面对该任务,在群友的鼓励和出谋划策下,她从某借款平台借了将近10万元,又向配音兼职工作推荐人借了5万元,一起转入推荐人的账户由其帮助升级会员等级。但在她转账成功后,推荐人就像人间蒸发了。她想维权,却不知道该找谁。 同样在努力维权的还有今年21岁的河南周口人陈晓。 受广告引流,陈晓报名了四川××教育咨询有限公司的绘画培训课程。对于学费,工作人员说“机构为大学生额外提供‘先学后付’的分期贷款方案,2个月就能自己兼职付完全部学费”。为了让陈晓信服,这名工作人员还提供了许多学员的接单反馈截图。 就这样,陈晓分期12个月贷款5953元报名。但是上完基础班后,陈晓一直接不到兼职单。她找到负责老师表明自己要退学。对方却以课程已经结束为由拒绝退费。如果坚持退学,则需要承担3571元的违约金。此时,陈晓已经支付6期分期费用,加上预订金,已支付了3007元。 目前,陈晓为了维权加入了某社交媒体上的“退费维权交流群”。被培训机构忽悠签下培训合同、要求退学退费却遭遇“踢皮球”……这是该“退费维权交流群”里绝大多数人的遭遇。 厘清责任强化监管 规制职业培训广告 多位从业者在总体上肯定了职业培训的价值。陈先生坦言,职业培训的意义在于帮助大家找兼职方向并且能够快速上手,但是一定要找准正规的、性价比高的机构,不要冲动消费。干副业能赚钱,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水平和能力。 “一些广告宣传某项副业培训包教包会,月入几万元,这种夸张性的表述对副业培训领域有害无益。”高女士说,事实上,没有广告引流,很多消费者也不会被“忽悠”参加不正规的副业培训。 一些受害学员告诉记者,引流网络平台事后往往以无法对培训内容负责为由“甩锅”。 在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王叶刚看来,明显带有虚假宣传、虚假培训嫌疑的培训广告、产品在平台上畅行无阻的原因,究其根本是信息发布者未遵守相关法律规定。 王叶刚认为,厘清此类平台的法律责任,可以倒逼平台履行审核监督的安全保障义务。平台作为发布内容的“守门人”,具有天然的监督优势。 “消息发布者人数众多,要求政府相关部门实时监管并不现实。平台发现违法行为后及时上报有关部门,则可以实现平台监督与政府监管的联动。只有明确平台在‘副业培训陷阱’中的法律责任,才能让平台更积极主动地履行审核监督的安全保障义务。”王叶刚说。 在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孟强看来,“这些打出低门槛、高回报的副业培训广告,违反广告法的规定,其监管的关键和难点,在于其脱离线下广告机制进入了网络世界,执法机关对其整治与监管较为困难,一方面是由于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和匿名性增加了监管难度,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当前线上职业培训广告和培训内容的审核机制尚不健全。 孟强认为,要治理此类问题,必须强化对网络职业培训广告行为的监管力度,要求网络平台切实履行审核职责,斩断不法引流链条,建立网络广告巡查治理的常态化机制,提升数字化监管能力,畅通消费者投诉渠道,积极回应消费者关切,将消费者权益保护落到实处。 关于职业培训类广告的规制,北京天驰君泰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董媛媛认为,相较于立法来说,目前更宜通过各地相关部门出台合规指南性文件并加强监管,这种做法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解决职业培训广告市场秩序乱的现实问题,各地相关部门可以在合规性指南中明确职业培训广告的内容要求及形式要求,对职业培训广告作出规范指导;提供投诉、举报渠道,积极受理、查处违法广告行为;还可以组建专门的人才队伍,对职业培训广告加强监管筛查。 同时,在调查中,有消费者提到,其在大型正规招聘平台上看到招聘兼职以及相关培训广告后进行联系,最终受骗。 “如果招聘平台没有尽到安全保障义务,未采取必要措施保障求职者人身财产安全导致损害的,需要依法承担侵权责任。至于平台承担责任的具体比例,应当根据案件具体情况综合认定。但不同案件的案情并不相同,很难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划定平台的责任比例。”王叶刚说,在用人单位入驻平台前,平台应审查用人单位材料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在招聘信息发布后,若平台发现招聘信息存在虚假宣传、虚假培训嫌疑的,应当及时采取警示、限流或删除等必要措施,防止更多求职者受到误导。 孟强认为,此类招聘平台经营者应当加强内部风控措施,例如严格审核入驻企业的资质、对涉嫌诈骗的信息及时处理、建立黑名单制度等,以有效防止类似情况发生。 在北京市盈科(佛山)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陈显敏看来,消费者通过网络向“千里之遥”的经营者支付培训费,要维权必然存在维权成本过高的问题。 他提醒消费者可以按以下步骤处理:与电子商务平台内经营者协商,如果找不到该经营者,则要求电子商务平台提供其信息;如问题得不到解决,与平台经营者协商;再不行,向消费者协会或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投诉;如果穷尽前述救济途径均不能解决,可选择向有管辖权的互联网法院起诉。互联网法院审理这类纠纷案件,立案、庭审、送达等环节均在网上完成,可以部分解决维权成本过高的问题。 (文中受访学员均为化名) 来源:法制日报2024-03-15
-
誓言铮铮,使命担当!长春新区人民法院举行宪法宣誓仪式为弘扬宪法精神,维护宪法权威,增强法官队伍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荣誉感,近日,长春新区人民法院举行新入额、晋级、提职人员宪法宣誓仪式。分党组书记、院长薛成君作为领誓人出席并讲话。政治部主任傅海军主持宣誓仪式。随着法警手擎国旗步入会场,宪法宣誓仪式拉开帷幕。薛成君走到宪法宣誓台前,带领全体宣誓人举起右拳,面对鲜艳的五星红旗作出了庄严宣誓。薛成君对参加宣誓的法官提出几点希望:要讲忠诚,坚持党的领导。必须牢牢把握“法院姓党”这一永恒不变的根与魂,坚持党对法院工作的绝对领导,把“从政治上看”真正体现在、落实到审判执行工作全过程、各环节。要讲担当,服务发展大局。必须深刻认识到审判工作是政治性很强的业务工作,也是业务性很强的政治工作。要牢记宪法赋予的职责使命,更加积极主动融入大局、服务大局、保障大局,尽心竭力助力社会大局稳定、优化营商环境、法治政府建设,努力实现司法审判工作最佳效果。要讲清廉,严守纪律规矩。要牢记纪在法前,严格遵守党的纪律规矩,依法使用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筑牢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精神的堤坝,永葆为民务实清廉的政治本色。要严格落实新时代政法干警“十个严禁”、防止干预司法“三个规定”等各项铁规禁令,大力培育和弘扬司法良知,坚决做到纪律严明、作风优良、廉洁干净。新区法院班子成员、各部门负责人观看宣誓仪式。来源:法制频道2024-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