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资四千多,花五百刷微短剧一些微短剧“爽”点多让不少打工人欲罢不能□ 本报记者 赵丽□ 本报实习生 文旭晨《套路》 漫画/李晓军今年23岁,在北京干餐厅服务员的刘明(化名)最近半年迷上了剧情紧凑的网络微短剧,并陷入了付费“连环套”和上瘾焦虑——明明觉得一些微短剧的剧情很俗套、表演生硬夸张,但“爽”点多,看完一集忍不住想看下一集,不知不觉花了好多钱。“解锁一集没多少钱,可一集又一集,细算下来,每个月都要为此花500元左右。而我每月的工资才4000多元。”刘明说。前不久,中国网络视听协会发布的一则通报,让刘明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这一爱好。原来,他当时正追的微短剧《老师不要跑》被全网下架了。通报称,该剧存在剧情低俗,台词、画面、情节涉及严重软色情等违规情况。协会还表示将进一步完善内容审核机制,加大对违规内容的监督力度,维护网络视听市场的健康与繁荣。当下,沉迷于网络微短剧的打工人何止刘明一人。多位受访专家表示,一些微短剧依靠色情低俗、暴力血腥等内容博人眼球,会破坏平台良好生态,扰乱网络视听节目传播秩序,应加强部门监管和行业自律,出台审核细则、标准,建立信用监管制度,把有问题的剧和相关制作单位等纳入“黑名单”,努力实现微短剧“精品化”。各种套路“爽”点多微短剧上头刷不停微短剧,即单集时长从几十秒到15分钟左右、有着相对明确的主题和主线、较为连续和完整的故事情节的网络影视作品。有调查机构数据显示,70%的网络短剧用户群体是中低收入群体。刘明便是其中之一,工资扣除房租还剩下不到2000元,却拿出将近四分之一“余粮”充值。商业霸总与灰姑娘的甜宠之爱、当代绝望主妇的华丽蜕变、古代痛如刀割的深情虐恋……通勤路上、洗澡时、睡觉前,几乎所有碎片化的时间,刘明都会点开微短剧一顿刷,各种题材均有涉及。今年春节期间,刷微短剧,成为他每天睁眼干的第一件事,看够了再起床。女主本是古代皇后,父亲保卫国家有功,却被皇帝下令处死,紧接着她也被黑衣人杀死,没想到死后却穿越到现代变成了豪门太太,开启勇闯娱乐圈、智斗坏人以及和男主相爱的故事——这是在甘肃定西的一个小县城里做美甲师的“90后”郑琳(化名)刷到的第一部微短剧。“一集就个把分钟,剧情发展很快,我看了几集后就充了39.9元把它一口气看完了。”郑琳说。如今,已刷过20多部微短剧的她得出一套自己的剧情总结:很多微短剧的类型大同小异,要么穿越重生,要么复仇逆袭,中间夹杂一些恶毒继母、狠毒姐妹、甜宠闪婚之类的剧情。“剧情俗套但看着确实很爽,一会儿狠狠打脸恶毒继母,一会儿又被亿万富豪各种宠,让人越看越精神。”郑琳说,她通常一集一集解锁,刚开始觉得也不贵,可一个不留神就花多了。沉迷其中的还有在北京送外卖的吕晨(化名)。记者见到他时是晚上10点,与许多骑手一样,他当时正半躺在自己的“工位”——电动车上,靠着外卖箱等待手机提示音响起。与此同时,他盯着面前的手机看微短剧。“没什么好看的,刷多了,就知道都是一个套路。”话虽如此,吕晨还是“忍不住花钱”,过去半年,他刷了几十部微短剧。有时凌晨结束工作,躺在城中村的出租房里,他会用三四个小时把一部微短剧一口气看完,“一晚上能花掉五六十元,这一天就算‘白跑’了”。让用户上瘾有套路精准设置付费卡点看完一部付费微短剧要花多少钱?少则一二十元,一般六七十元,多的超百元。刘明举例说,一部100集的微短剧,每集时长一两分钟,前10集至15集免费,之后的剧集按照每集0.8元至1元的价格收费,则需要68元左右。“真的不便宜,比看一部电影还贵。”刘明感叹道。价格不菲,为何还有那么多人追逐付费?用多位受访者的话来说就是“真的很上头”。据了解,微短剧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由长视频流媒体平台定制的短剧,它的特征是单集时长不超过15分钟,且集数比较少,购买会员就能完整观看,收益归平台,制作方只能拿制作费。另一种是近两年兴起的小程序短剧,诞生于短视频平台,收益来源为用户充值解锁集数,由小程序、制作方、推广方瓜分。其单集时长往往只有一两分钟,而集数可以达到100集以上。记者随机浏览了市面上比较火爆的10部微短剧发现,平台通常设置前10集至15集为免费观看,并在收费的前一集结尾“卡”在剧情引人入胜的部分。用户想要继续观看,则需要进行充值,付费解锁方式有按集购买、一次性购买全剧、直接购买看剧小程序年卡3种。不同的平台所使用的虚拟货币兑换规则不同,因此每部剧的价格也有所不同。以某平台微短剧《××攻略计划》为例,一集剧情需要150K币,最低充值39元,获得3900K币,大约可以看26集,看完全集大概需要充值88元。刘明说,免费播放结束后,小程序自动跳转到付费页面,“刚看到要紧关头,忍不住要充值”。吕晨说自己太能理解冲动付费的人了,因为一些微短剧“太鸡贼”,一集1分钟左右,总是结束于打脸、车祸、绑架等激起人多巴胺的精彩之处。免费结束要付费时,往往就是主角受伤、反杀、逆袭等命运反转的节点。有多年剧本写作经验的小邹告诉记者,他曾经为了生计用半年时间集中撰写微短剧剧本。让用户“上瘾”是有套路的,“比如,女频受众最爱的题材是情感、甜宠和复仇,而男频最爱的则是赘婿、战神、逆袭,但万变不离其宗——爽感”。“每集只有一两分钟,想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就几乎不能有铺垫、倒叙、留白,用简单粗暴的逆袭复仇‘轰炸’观众,让诸多观众欲罢不能。”小邹说,这也导致不少人一时看得爽,之后会感觉到莫名的空虚,因为频繁设置矛盾冲突会让剧情的发展逻辑混乱,看后甚至怀疑“自己的智商”。曾在短视频代运营公司工作的刘女士直言——“量身定制”“付费卡点”目的之一,是要打造数据指标,“先让用户免费看,然后再‘卡点’收费。有的写剧本时就已经标记好了,告诉制作人到哪一集哪个部分可以‘付费卡点’,因为这时观众情绪已经达到顶峰,只要掐断,大概率会付费收看”。付费后问题纠纷多消费权益受到侵害在微短剧所带来的短而爽的视觉冲击和情绪快感下,许多观众纷纷付费解锁。然而,不仅支出费用不低,付费开通后看不了、自动续费不提醒、小程序消失维权无门等问题也成为大家的吐槽点。“正看到高潮部分它就跳到了付费页面,抓心挠肝想看后续情节,没忍住充值了第一个选项19.9元,没过多久就用完了,只能再充19.9元,就这么一个接一个,没想到花了大几百元,想想后悔死了。”在天津从事快递分拣工作的杨先生说,一些微短剧越看越“上头”,容易让人冲动消费。郑琳说,她前不久遇到了充值虚假宣传,当时正看一部爽剧,演到关键时刻提示充值,页面显示69.9元可以看全集,结果充值后看到80多集又要收费,太坑了。记者在某第三方投诉平台看到,关于微短剧的投诉超过了700条,包括虚假宣传、诱导消费、退费难等。有消费者说:“广告写了9.9元解锁本剧全集,结果我充完看了一半又要我充值,客服回复说充值是按集付费的。”还有消费者投诉称:“49元买了30天会员看微短剧,过了两天就说我会员过期了。”来自陕西的餐厅服务员胡妍妍(化名)则遇到了解锁后看不了的情况。前不久,她在某短视频平台刷微短剧,看了10集之后需要充会员解锁,界面显示购买全集117元,购买永久会员198元。感觉后者比较划算,于是她充值了198元。然而付款后,胡妍妍发现,正剧的微短剧剧集从充值前的“该剧已更新至99集”变成了“已更新至第10集”,剩下集数有待更新。胡妍妍感觉被骗,想联系客服反映情况,但至今没有联系上。在胡妍妍指引下,记者发现在短视频平台已搜索不到该剧小程序。北京京都律师事务所律师徐莹分析,以0.9元解锁一集、9.9元解锁本剧全集等低价噱头吸引用户,而实际观看成本达到数十元乃至上百元,涉嫌虚假宣传;在小程序的付款页面穿插所谓福利充值广告,没有清楚详细的使用规则、用户须知或会员协议等,有的充值界面默认勾选“自动续费”,涉嫌侵害消费者知情权和自由选择权。以短剧推广为噱头“拉人头”骗培训费据业内人士透露,微短剧的宣发推广主要依靠投流方。主播将微短剧切割成合适的素材,剪辑二创后投放到各类平台。当用户观看该视频并进入挂载的小程序,产生支付成功的订单且未退款时,主播便可以从中得到分成。这些视频一般浓缩了微短剧最精华的部分和悬念,往往可以吸引到不少目光。而这也让一些人有了借“推广”之名行投机之事的机会。调查中,记者注意到,在一些微短剧的评论区,有不少诸如“剧情太精彩了,紧张又刺激”的评论,点开其中链接实则是一些微短剧的推广内容。在某社交平台,记者以“短剧推广”为关键字进行搜索,看到不少关于“一天收益一千多”“短剧推广太香了”之类的帖子。记者随机选择一个帖子跟帖评论“求带”后,半小时内就收到了6条私信。记者添加了其中3个人的联系方式,申请通过后收到的第一条信息,都是一张带有二维码和邀请码的图片,上面写着“2024年爆火副业项目”,并宣称“0投资0门槛,人人可做”。扫码后看到,这是一个名为“好省短剧”的App,里面可以下载各种短剧的无水印视频。下载成功后,对方告诉记者,由于记者的短视频账号未达1000粉丝数,所以前期需要先涨粉,并将记者拉进了“短剧暴富团队基础8群”,群里有480人。通过3天观察,记者发现,该群内每天反复刷屏的信息都是涨粉方法、爆款短剧链接、发剧思路、出单数据以及各种爆单案例。记者点进发布该信息账号的朋友圈看到,有一条是她在“短剧暴富团队千粉群”中接连发了30多个拉新人奖励和出单奖励的红包。在广西南宁做小买卖的王智(化名)为了增加收入曾做过3个月的微短剧推广,他告诉记者,这类群里,所谓免费带徒弟、开课等都是噱头,赚钱的方法其实就是“拉人头”,拉新人下载软件得奖励。“交钱的都不要干,纯骗你当韭菜。”王智以“过来人”身份再三提醒记者,他自己就为了学习所谓微短剧推广技术,被骗走了培训费。部门监管行业自律推动微短剧精品化在今年各地“两会”召开期间,微短剧是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热点。如贵州省政协委员、纪录片导演于庆阳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短剧吸引眼球的内核,仍是借用传统电视连续剧的“招数”,即在结尾处设悬疑点,或是噱头,以吸引受众观看下一集。新生事物的行业规范是在发展中建立的,监管部门可适当引导。据小邹向记者透露,当下,一些平台商家和短视频代运营公司,在出售现成的微短剧剧本。为了引流,有商家还会附上短视频平台的算法规则、引流涨粉和运营策略等资料。这些现成的剧本模板,通常缺乏文学性、思想性、逻辑性,更多是一种网文般的情绪爽感。甚至为了流量,出现了被相关部门认定为剧情低俗,台词、画面、情节涉及严重软色情的违规剧情。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法律系主任郑宁认为,一些微短剧依靠色情低俗、暴力血腥等内容博人眼球,会破坏平台良好生态,扰乱网络视听节目传播秩序。因此,加强监管是大势所趋。2022年底,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就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微短剧管理 实施创作提升计划有关工作的通知》,对“小程序”类网络微短剧开展专项整治。时隔一年,国家广电总局公布针对网络微短剧治理的七大举措,包括加快制定《网络微短剧创作生产与内容审核细则》、研究推动网络微短剧App和“小程序”纳入机构日常管理等。“部门监管和行业自律都要加强,出台审核的细则、标准,还有‘黑名单’等信用监管制度,把有问题的剧和相关制作单位等纳入‘黑名单’。”郑宁说,除了内容方面的风险,还要考虑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因为微短剧的盈利模式往往是先免费看几集,到高潮部分开始收费,用户需要充值,可能会出现一些欺诈现象,以及退费难问题。实际上,就微短剧“精品化”,监管部门已经提供了指引方向。今年1月10日,国家广电总局发布开展“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的通知,鼓励“微短剧+文旅”融合促进消费,促进微短剧题材体裁创新。1月26日,广电总局网络视听司召开了2024年新春档网络微短剧宣传推介会,重点推介了16部优质微短剧,推动春节追短剧成为新潮流、新年俗。“网络微短剧伴随短视频和直播出现,在制作成本、内容、主体和目的等方面,都与传统的影视剧不太一样。从互联网发展的角度来看,监管模式也要与时俱进,不仅要加强事前的内容审查,也要加强事中监管和事后管理。”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说。在他看来,加强对网络微短剧的内容监管至关重要,这既涉及未成年人权利保护,也涉及维护互联网传播秩序和其他相关主体的合法权利。建议在立法时明确,强化对内容的监管,既要清理低俗有害的内容,也要加强对高质量内容的推广。“从创作端来说,要鼓励创作出一些符合主流价值观的精品力作,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从传播端来说,平台要进一步优化算法推荐,完善广告推流审核机制,及时对违规短视频进行处置。”郑宁说,加强治理不是限制网络微短剧的发展,而是为了行业更长足进步。来源:法制日报2024-04-06
-
本想免费试用,结果被扣一年会员费记者调查App“免费试用”“低价享用”乱象漫画/高岳 □ 本报见习记者 丁一□ 本报记者 周斌“因为想用一个滤镜,下载了一款修图App软件,软件页面显示‘七天免费试用,到期自动续费98元,可随时取消’。我以为开通7天内免费,其间取消就不收费了,结果被直接扣了一年会员费98元。”河南郑州的吴女士前不久遇到了这样一件糟心事,“这叫什么免费试用,这明明就是买一年会员赠送7天”。吴女士感觉被骗,找该App客服申请退款,客服以已经使用过App为由表示无法退款。“以后再也不信什么免费试用了,都是在搞文字游戏。”当下,“7天免费试用”“1元享7天”等已经成为很多App软件招揽用户的重要手段。然而《法治日报》记者调查发现,和吴女士一样掉进App“免费试用”“低价享用”陷阱的消费者不在少数:有的点击免费试用后即默认包月包年套餐;有的低价试用并宣称低价续费,结果续的是高价套餐;有的免费试用期界定模糊不清,隔段时间第二次点击即默认支付一年会员费。受访专家认为,整治App“免费试用”“低价享用”乱象,应当多方形成规制合力,制定较为可行的实施细则,明确规定商家在提供此类服务时必须履行的各项义务,并以显著、易于理解的方式提醒消费者,同时强化日常监管,建立便捷、高效的在线纠纷解决渠道,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点免费试用被扣款投诉平台大量吐槽前几天,重庆的何女士查自己账单时,发现一笔108元的支出。仔细梳理后发现,这笔支出来自一款美颜相机App的扣款。“之前根本没注意被扣了108元。后来才想起,前段时间我下载使用过这款App,当时App页面显示有‘七天免费试用’活动,我就点击试用了,没想到点击免费试用即代表同意开通会员,7天后直接扣了108元,也没有任何提醒。”何女士说,这也太坑人了。湖南衡阳的郑女士也遇到了类似情况。她告诉记者,其“免费试用”一款视频剪辑App软件,结果被扣了一年会员费168元。郑女士说,前不久,她临时需要使用下视频剪辑软件,在手机应用商城搜索到一款这类App,称“七天免费试用”。她点击免费试用后,当天便取消了试用以及与之绑定的“订阅”,可仍然被扣了一年会员费。“我多次向该App客服申请退款,客服说我使用过该App就无法退款。后来我打12345投诉,经协调,客服才同意退款。”郑女士说,明明宣传的是免费试用,用了就要扣钱,这不是骗人嘛。“看见是7天免费试用才开通的,结果被扣款88元,免费试用的意义何在”“原本说是免费试用三天,订阅之后直接扣款了,不提前告知这属于欺骗消费者”“免费试用诱导用户、只点了一下免费试用后面直接扣费,多次申请退款被驳回”……在某第三方投诉平台,输入“免费试用”,跳出1.9万余条投诉,记者查看最新的数百条投诉发现,绝大多数是吐槽各种App软件的。梳理这些投诉,“免费试用”乱象主要集中在三方面:消费者开通App免费试用后被立刻扣费,免费试用其实是“购买一个月至一年的服务,免费前几天”;免费试用期还没结束就提前扣费,如某软件宣传免费试用期3天,却在免费试用的第二天没有任何提醒就为消费者续费为会员;试用期满变为自动续费,不给予任何提醒,如7天免费试用后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开通付费会员。按照多位受访者描述的经历,记者发现大家被扣款的过程非常相似——下载并首次登录这类App时,App会在首页提示“免费试用3天”“1元享7天”等福利;有的App则在消费者使用过程中自动弹出免费试用的“福蛋”。关于免费试用期限到期后是否为自动续费,一些App标注“免费试用”的字体非常大,而“到期自动续费”的字体则很小,且放在不显眼的位置;有的App则完全没有关于到期自动续费与否的提示,一旦消费者领取免费试用福利,免费试用到期后将自动扣费。还有些App在所谓不同的免费试用期后,扣除不同的费用。如一款视频剪辑App,用户选择领取3天的免费试用福利,则按照35元/月自动扣费;若选择领取7天的免费试用福利,则按照298元/年自动扣费。记者注意到,不少受访者坦言,踩过App“免费试用”的坑,但因为所扣费用不是太高,维权又太费精力,再加上一些App都联系不上客服,最终只能自认倒霉。“在经历了几次不愉快的维权后,我退缩了,就当花几十元买了个教训。维权太麻烦了,实在没有多余的时间精力讨要退款,而且一些App客服经常答非所问,推卸责任,解决不了问题还弄得人很烦躁。”北京朝阳的李女士说。“商家提供的服务、扣取的款项与宣传的内容严重不相符,涉嫌以误导性内容宣传,可能构成虚假宣传。同时,如有证据进一步证明商家故意告知消费者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消费者作出错误意思表示,亦可能构成消费欺诈,消费者还可以请求惩罚性赔偿。”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副教授马勇说。付费提示一闪而过移花接木全是套路“免费试用”的陷阱还有很多。家住北京丰台的唐先生最近账户莫名其妙被订阅项目扣款40元。回想了半天,他才想起来两周前试用过一款动态壁纸App软件。当时该App显示有新用户“1元享7天”低价活动。从他提供的截图可以看到,当时页面是这样的:“1元享7天”(超大字)和“立即开通”(大字),中间用超大字的四分之一大小标注“7日后按11元每月自动续费,可随时取消”。“我当时觉得1元享7天很便宜,要用得好,再用一个月花11元也不贵。”唐先生说,可没想到3月13日直接扣了他“超级会员包季费”40元。“我什么时候成了超级会员?”唐先生不明所以,联系App客服,对方一开始以“具体以展示页面为主”打马虎眼,在唐先生不断追问下才发来一张图,图中有个红色的箭头标识,“点击最右上方的‘会员活动’可以看到完整截图”。在层层点击后,唐先生看到了“前两周1元每周,后续40元每季度自动续费”的信息。经过反复对比,甚至不惜重新花钱尝试后,唐先生才发现,点击“1元试用七天”付款时,支付过程中有小字体的“支付说明”显示“前两周1元每周,后续40元每季度自动续费”,但整个支付过程几乎是一闪而过,且有部分字体还被遮挡,让用户很难注意到。“全是套路,用‘大字’吸引眼球,用‘小字’表达更重要的信息,然后在视觉上进行移花接木。”唐先生说,这是赤裸裸的欺骗。受访专家认为,商家通过含糊不清、不完整的表述诱导消费者在不充分知情的情况下被扣款,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消费者看到的合同条件与跳转页面之后的合同条件不一致,而且合同条件作为格式条款,其核心内容在被遮挡的情况下一闪而过,让多数消费者无法看清,难以引起注意就直接进入付款页面,消费者没有时间了解实际条款,有欺诈消费者之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王天凡说。山东枣庄的张女士则被“免费试用”App扣了198元。她告诉记者,今年春节期间,自己想使用一款App的“拼图”功能,App的页面显示“三天免费试用,198元一年,可随时取消”。可她刚点试用,就被直接扣款。后来她才想起,自己半年前也曾使用过该App的“免费试用”功能,当时她使用该App拼了一张图,之后马上取消了该服务,整个过程用时不到10分钟。“三天免费试用,这个‘三天’怎么算?是用一次就算三天,还是可以叠加计算?”张女士翻阅该App使用协议,里面没有任何关于免费试用的解释条款,她想找客服协商退款,但在App上根本找不到客服电话,仅可通过邮箱、吐槽箱提供意见建议。记者打开服务协议看到,规则中写明“会员一旦购买成功,表明您已经使用了该商品”。在某第三方投诉平台搜索该App名称,有关该App客服不作为、没有客服的投诉有163条。马勇认为,在前后两次使用的过程中,该App的宣传语和按钮键始终保持一致——“三天免费试用”,且并未明确释明该宣传语的含义。消费者依据上述迹象有理由相信,第二次使用App仍应为免费试用。“商家未能尽到提示义务。因为消费者对于点击‘试用’与‘订阅’的意思表示是不相同的,‘订阅’时表明消费者正式缔结了合同。商家应该对‘试用’和最终‘订阅’设置不同的链接,在消费者点击‘试用’已过试用期时,商家应当进行明确提醒。”王天凡说。明确义务强化监管显著方式标注说明记者发现,App“免费试用”往往涉及格式条款,但一些商家在格式条款中又未写明免费试用、低价享用优惠方案的详细解释,且很多消费者往往也不会翻阅格式条款,导致陷入“免费试用”陷阱的情况屡见不鲜。对此,受访专家认为,商家应当明确、详细地写明免费试用的解释条款,并以显著、易于理解的方式提醒消费者。在马勇看来,要达到充分说明、确保消费者知晓的效果,商家应当将解释条款的内容以显著的方式在广告页或商品页、支付页中进行标注说明,而不是放在很多消费者不会仔细翻阅的格式条款中,否则就是商家不作为的表现。“商家应采取合理方式提示消费者注意有重大利害关系的格式条款。若未达到‘合理提示’的要求,消费者可主张该条款不构成合同内容。”王天凡说。专家还指出,当前,我国法律法规关于自动续费的规定较多,而关于免费试用的条款较少。因此,相较于自动续费通常围绕是否同意、如何通知、如何取消等核心问题,对免费试用服务的规制更加困难。马勇分析说,免费试用和低价享用是相对较新的市场营销手段,商业策略具有复杂性,如试用期的长短、试用期内权益的限制、试用期满后的转化策略等,这些细节在不同商家之间存在较大差异,难以用统一的标准进行规范。而法律又具有滞后性,目前相关条款的制定和规范还不够完善。就如何规制这一乱象,马勇认为,应当多方形成规制合力。相关部门应针对免费试用和低价享用服务制定较为可行的实施细则,明确规定商家在提供此类服务时必须履行的各项义务,确保条文清晰、具体,以便执法部门日常监管,为消费者维权提供坚实依据。“相关部门应加强对App支付环节的日常监管,发布典型案例予以曝光,督促平台及时整改;同时,建立便捷、高效的在线纠纷解决平台,为消费者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非诉讼纠纷解决途径。”马勇说,还要继续完善企业自律与信用体系建设,建立自动续费的透明度原则和规范体系,引导企业主动公开和透明披露试用条款,严禁误导消费者。“消费者也要谨慎‘试用’,试用前详细了解商家规定的试用期及之后的相应后果。如果不打算继续使用该App,应及时进行‘退订’或‘拒绝购买’。而商家也不应该对消费者选择‘退出’设置相比‘订阅’更为复杂的步骤和操作。”王天凡说。2024-04-06
-
哪里是我永久的“家”?记者调查成年孤独症患者托养照料问题编者按4月2日是第十七个世界孤独症关注日,今年的主题是“全生涯服务,全方位关爱”,呼吁社会重视孤独症服务体系与关爱体系建设。孤独症(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简称)是以社交沟通障碍、重复刻板行为和狭隘的兴趣为主要表现的广泛性神经发育障碍。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孤独症患者超过1300万人。从1982年我国诊断首例孤独症以来,不少孤独症儿童已长大成人,一些家长也步入了老年。“我走了,孩子怎么办?”成为压在孤独症患者家长身上的一座大山。但这不是一个家庭可以扛起之重,而是一个关乎民生的社会议题,需要一个体系的建构,通过国家的制度安排加以研究和破解。今年的世界孤独症关注日,法治经纬版聚焦孤独症患者安置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成年孤独症人士的托养照料,对地方在社区家庭这种安置模式上的探索展开调查。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 文丽娟□ 《法治周末》记者 戴蕾蕾“为孩子们找一个家,在那里他们可以舒适地生活,有他们需要的支持。”为了这个愿望,大龄重度孤独症人士禾禾的父亲孟郁和十多位家长在北京完成一个创举,建立社区家庭,打造社区化生活模式。在我国,这种模式非常少见,落地过程困难重重。如今,这个名为“慧灵家合”的社区家庭已经运行一年多,也经历了诸多坎坷。即便在运行最艰难的时候,孟郁都没有想过放弃,因为孩子已经成年了,20多岁不“推”出家门,可能30多岁就再也“走”不出去了。随着国家对6岁前孤独症儿童持续加大救助力度,“星星的孩子”(对孤独症儿童的一种称呼)日益走入公众视野。及时的康复训练拉近了他们与社会的距离,但成年孤独症群体在一定程度上仍然缺乏社会关注。成年患者已经超出接受康复训练的“黄金年龄”,其中部分人凭借自身能力又无法融入社会,当父母年老失能、去世后,对他们的托养照料成为一个迫切需要关注的课题。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残联主席程凯提出了关于加力推进重度残疾人托养照护服务工作的建议。截至2023年12月,全国3779万持证残疾人中,一、二级的重度残疾人就有1715万;统计显示,2022年仅有60多万就业年龄段重度残疾人得到托养服务,服务缺口巨大、城乡差异明显。“我们走了,孩子怎么办”孤独症患者家长的担忧62岁的湖南邵阳人宋慎至今记得,6年前儿子给他发来一条信息:“爸爸,我在网上看到我是孤独症。”1991年,宋慎的儿子出生。幼年时,他发现儿子有一些和常人不一样的地方,但没太在意,以为长大了就好了。10岁时,儿子的行为越来越反常,他有自己独特的情绪表达方式——缺乏安全感时,四处跑动,大声叫喊,无意识地咬自己的手。宋慎这才重视起来,带着儿子辗转邵阳、长沙等地就医。那时,国内很多医生还没听说过孤独症,只怀疑孩子是精神问题,开了不少治疗精神分裂的药物。初中毕业时,学校举办了一场联欢会,擅长口琴的儿子在舞台上演奏了一首曲子。本来演出很顺利,可在听到场下的掌声后,他突然大哭起来,从舞台上跳了下去,摔伤了腿。此后,他就待在家里,再也不愿意去学校了。令宋慎惊讶的是,尽管不愿意出门,也不愿意和人交流,但儿子会使用电脑、智能手机,经常刷视频、看新闻,知道外面的世界发生了什么。2018年的一天,宋慎突然收到儿子的短信,说浏览网页发现自己是“孤独症”。宋慎赶紧查询相关资料,发现儿子的不少行为确实与网上介绍的很像,比如有刻板行为和规则,必须沿着同一条路回家,去肯德基必须吃鸡块,常常大声自言自语,有时半夜还会突然跑到楼下去敲邻居家的门。他带着儿子再次去医院,最后诊断为高功能孤独症,具有学习能力,但已经错失了黄金康复期。一直以为是精神问题的儿子,27岁时确诊孤独症,这让宋慎百感交集。如今,宋慎和老伴的身体越来越差,要想好好照顾儿子已经力不从心。“如果哪天我们照顾不了他了,或者‘走’了,孩子怎么办?”这也是很多孤独症患者家长的共同担忧。来自北京的刘梅是一位72岁的单身母亲,她的儿子鹏鹏患有孤独症,今年39岁。她现在最担心的就是自己和孩子的养老问题:如果突发意外,向谁求助?她离世后又能把孩子托付给谁?有一次她生病住院,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挺过这一关,去医院之前,她把存款交给了邻居,跪下来拜托对方照顾自己的孩子:“如果我不能回来,这个钱就是我儿子的生活费。”成年患者服务项目缺乏待在家里父母无力照顾“孤独症患者四肢健全、外观健康,他们中很多人可以参与社会生活,只是不能独行。从他们的疾病特点来看,福利院、养老院甚至精神病院都不适合来安置他们。当他们的父母年老失能、去世后,谁来照料他们走完人生最后的旅程?”中国精神残疾人及亲友协会主席赵新玲曾这样说道。绝望使一些家长倒下了,一些家庭解体了,也使一些家长奋起了。他们走上自助和互助的道路,抱团取暖,办起了民办康复机构。公开资料显示,我国近半数孤独症民办机构都是由家长,特别是孤独症患者的妈妈创办的,但服务仍处于初级阶段,特别是成年患者服务项目严重缺乏。孟郁对此深有体会。3年前,孟郁的儿子禾禾在一所特殊教育职业高中学习。新冠疫情来袭后,禾禾在家待了大半年,照料他十多年的阿姨又不幸遭遇车祸。青春期躁动加上生活习惯被打破,使得他出现越来越多的行为问题:到处撕纸冲到马桶甚至吃掉;到小卖部疯狂购物,甚至大晚上也会独自冲出家门买东西;出现“轰人”行为,除了爸妈之外任何亲戚、朋友,只要进到家里便一律轰走,包括奶奶;频繁光顾理发店并要求剃光头……老师找孟郁聊了几回,孟郁只得将儿子带回家,职高的最后一年半几乎没去上过学,禾禾就草草毕业了。已经成年的禾禾比爸爸高出半头,体重超过200斤。孟郁整天陪着他,感觉就像捧着一颗定时炸弹,提心吊胆又无可奈何。这两年,孟郁走遍了北京市所有为大龄心智障碍者提供服务的机构,也尝试将禾禾送到能够整托住宿的养护机构,但都以失败告终。他发现一个令人沮丧的事实:哪怕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面向大龄孤独症人士的服务仍然少得可怜。实现支持性或庇护性就业的人,凤毛麟角;少数可选择的机构,要么专业服务跟不上,学到的东西有限,要么地点偏远,单单接送就要花费好几个小时。“孩子没有地方去,怎么办?”这是孟郁和不少大龄孤独症患者家长面临的现实问题。实践中,他们可以接受职业培训,但很多温馨家园和职康站只能提供半天服务,而且通常仅接受没有行为问题的残障人士。于是,很多大龄孤独症人士只能待在家里,而尚未退休的父母又无力照顾。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原副所长、研究员肖扬告诉记者,目前,全国约有1200万至2000万心智障碍者。义务教育阶段结束后,心智障碍者到哪里去?由谁来管?这是一个社会需要解决的问题。肖扬经过长期调研发现,由于各种因素叠加,近年来残疾人寄宿制托养服务机构数量有所减少。托养服务专业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此外,孤独症谱系障碍者具有残障程度不一、个体差异大、需求多样化的特点,由此也决定了成年孤独症托养服务兼具公共服务和特殊需要服务的双重性,但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成年服务模式固化单一,服务能力参差不齐,难以满足孤独症人士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服务需求。以慧灵智障人士服务机构(以下简称慧灵)为例,该机构自20世纪90年代初在广州开始为心智障碍者提供服务,至今在当地已经形成从融合幼儿园、成年心智障碍者职业培训、社区家庭到老年托养中心的服务体系。他们还在全国24个省、42个城市开展相关服务,有2000多个日常服务对象。但是,广东省以外的慧灵机构普遍存在规模偏小、资金紧张等问题。市场环境变化、自身成长乏力等问题也困扰着这家老牌服务机构。合适的房子专业的服务家长创建新型社区家庭孟郁拿出当初做项目的专业精神,把“给禾禾找一个适合他的地方”当作一个项目来实施。这期间,孟郁和北京十多名有同样需求的家长经过几十次的讨论,找到一个可行性方案——几个家庭凑钱,在合适的位置,买个宽敞的房子,再聘请一些专业人员,为孩子们提供支持。孩子们一起住在那里过社区生活。父母不用再跟孩子捆绑,能够有时间做自己的事,因为距离适中,想孩子时,团聚、见面也方便。在这一方案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两点:房子和专业支持。“孤独症人士社区化是大势所趋,既然要融入社区,就要先解决房子的问题。”孟郁说,房子要在社区里,但周围又不能是纯社区,几个孩子有各自的房间,出卧室是公共空间,厨房、客厅还有活动空间。周边交通便利,离开家后,孩子们能比较方便地到达工作和活动场所。然而,因为地理位置、房价等原因,他们迟迟没有买到理想的房子。但孩子们等不了,于是家长们决定先租房。2022年初,一位家长被孟郁的真诚打动,将位于北京四环到五环间的一个叠拼别墅提供给慧灵家合作为第一个社区家庭的服务场所。小区左右均有邻居,绿化面积较高,还有活动广场和健身区。周边有地铁、公园、大型商场、饭店、药店等必要的生活设施。选房子和选服务是同时进行的。几经对比,家长们选择了慧灵。2000年,慧灵率先打破集体寄宿的封闭模式,开办了全国第一家社区家庭,让智障人士回到不同社区居住。由五六名智障人士和一位“家庭妈妈/爸爸”组成一个社区家庭,共同分担家务,彼此分享生活点滴。到目前为止,慧灵在全国大约开设有60个社区家庭,为300多名成年心智障碍者提供社区化住宿服务。在广州慧灵的社区家庭参观时,一幅画面深深打动了孟郁的心:小区里,几位老伯坐在亭子里下棋,一名30多岁的心智障碍者笑眯眯地旁观。大家自然而然,各得其乐,“这就是我理想中孩子将来的生活”。2021年5月,孟郁和北京市残联智协主席李俊峰南下广州拜会慧灵创始人孟维娜。“慧灵的使命就是推广社区化。”孟维娜说。她也坦承,北京的家长观念领先且支付能力更强,和他们合作能缓解资金上的困难,专心于最擅长的服务。最终,经过家长和慧灵的共同商议,双方确定了“股份制合作”的模式——家长出资大头,慧灵少量出资并提供服务,出资家长对外开放报名,共同为成年心智障碍人士打造高品质的社区生活。打破传统回应不同需求探索酒店会员服务模式2022年7月,慧灵家合正式成立。8月15日,第一个服务点正式运营。慧灵家合跟传统慧灵的服务模式有一脉相承之处,就是始终坚持社区化理念,但具体到服务细节上又完全打破了传统。在正式运营之前,慧灵多次调研北京家长的需求。家长们的大目标虽然一致,但具体需求千差万别。有的家长愿意全天服务的传统模式;有的家长希望可以选择住宿或不住宿;有的家长只是想在自己忙碌时让孩子有处可去……显然,个性化服务,不只要看自闭症孩子的能力,还要结合孤独症家庭的需求。最终,大家探索出类似酒店会员式的服务模式,这是全国首创。简单来说,大龄孤独症青年可以像住酒店一样灵活,可以选择住几个小时,也可以选择几天,什么时候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注册会员后,费用根据服务时间的长短,有不同的折扣。此外,慧灵家合白天配备了4名生活老师和1名实习生,晚上配备2至3名老师,为大龄孤独症青年提供个性化服务。具体操作上,慧灵家合采用先评估后服务的方式,借助“生命花朵”、个人成果量表(POS)、支持强度量表(SIS)等评估工具,把握每个学员的优势和不足,帮他们设立短期和长期发展目标,通过个别化支持(ISP)计划,铺就进步之路。运营一个多月时间里,孟郁作为家长合伙人代表天天带着禾禾驱车80多公里从北到南穿越整个城区来上班。他要处理各种日常管理事务,和邻居、物业、家长打交道,晚上7点下班回家。“老师为孩子们提供服务,我打杂。”他笑称。在这个刚刚组建的“家庭”里,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位置。每周,他们开会决定下周中午吃什么,然后一起准备。集体活动时,每个孩子有权自主决定是否参加。有的孩子能力很强,成为老师的帮手,荣膺“助理”职务。有的孩子不愿到楼上午休,占据客厅的沙发,也没人责怪;有的孩子情绪不好,能及时得到老师的安抚关照。朋友的陪伴、规律的作息、丰富的活动、宽松的环境让他们找回了和同龄人一样的正常生活。灵活的托管方式、性情和需求不一的服务对象,对于服务提供者来说是一个很大挑战。钱老师在慧灵服务了18年,先后在5个社区家庭工作过,但从未面对过如此复杂的形势:“以往的社区家庭成员相对固定,现在每天来的人都不一样,白天和晚上的也不一样。不过,我们工作人员也寻找到了应对方法,就是处理问题一定要快、要准。”建全生命周期支持体系探索政府购买康复服务社区家庭是成年心智障碍者的“家”,那么,他们能在这个“家”里住多久呢?孟郁说,持续性是他一直思考的问题之一。关于社区家庭的前景,有几个要素不容忽视:成本和收入、环境支持。成本和收入决定机构能否存续,环境支持决定机构能否拓展服务形成规模。在谈到成本问题时,几乎所有的机构负责人都会提到“房子”。慧灵在广州主要依托自有房屋提供服务,但在其他地方都是租房。湖南省长沙市的星梦家园是从小龄机构转化来的成年服务机构。在长沙市岳麓区莲花镇租了一处废弃的小学后,7位家长联合出资将其改建成适合心智障碍者居住和活动的社区之家。2019年,星梦家园开业。机构采用会员制,提供的服务类型为整托、日间照料、周托和月托。目前,慧灵家合的房屋租赁合同签订的是2年,星梦家园的是20年。不管是2年还是20年,对于需要长期托养服务的孤独症患者来说都是不够的。没有房屋产权的服务机构会面临被迫搬家的风险。社区家庭的搬家不仅意味着机构成本增加,还意味着熟悉的环境、路线、活动方式改变,这是大龄心智障碍者难以接受和适应的。2017年,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部分孤独症患者家长在安徽省金寨县发起了星星小镇项目。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由家长投资,按照家长养老和成年孤独症患者托养的“双养”模式建设。该项目依靠政策扶持和自筹资金解决了房屋产权问题,让孤独症患者拥有了一个永久的“家”。但是,仅仅依靠民间力量来解决这个问题真是太难了。此外,在运营之中,由于成年孤独症患者需求的多样性,托养服务人员的人工成本居高不下。孟郁坦言,2022年到2023年,慧灵家合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如果没有朋友们的几笔捐款,仅靠收取的会员费根本无法支撑庞大的开支。今年,随着入住慧灵家合的大龄孤独症患者数量增加,收支状况有所好转,“但也难言长久”。在环境支持方面,开放式社区服务离不开社区、邻里的友善支持。在社区家庭运行过程中,孟郁投入了极大的精力与物业公司、业主委员会沟通,与邻居们交流争取理解。慧灵家合设置了烘焙课后,孩子们还会把自己制作的点心送给左邻右舍品尝。更难以把控的是大环境。以慧灵为例,按他们的通常做法,心智障碍者白天在工作场所接受庇护性就业,晚上回到社区家庭居住。一个社区家庭可以承接4个工作场所的居住要求。在社区家庭生活的年轻人,到了一定年龄可以转为接受养老服务。但是目前,慧灵家合只有一个用于住宿的社区家庭,没有配套的日间服务场所,大家只能在有限的空间里活动,能够开展的活动也受到很大限制。肖扬对记者说,我国有近404万持证精神残疾人,他们主要生活在农村,在农村劳动力人口大量、持续向城市迁徙的进程中,原有的家庭邻里支持功能严重弱化,使重度孤独症障碍者处于更加不利的境地。与此同时,自1982年我国诊断首例孤独症患者以来的40多年间,父母始终承担着养育照料的无限责任,孤独症障碍者是“家庭人”而非“社会人”的状况基本还未改变。在成年孤独症患者家长相继步入老年之后,我国老龄化进程中显现的各种社会问题又突出地反映在这些家庭中,使父母与孤独症子女形成一个共生的困难群体,“以老养残”家庭存在的各种风险,也亟须通过国家的制度安排加以规避。多位受访者呼吁,加强对成年心智障碍群体社区家庭服务的政策支持。民政部和中国残联2022年曾在回复人大代表的建议时表示,要指导支持各地加强精神卫生福利机构建设,积极推行政府购买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进一步做好困难重度残疾人社会化照顾工作。2022年10月,深圳市精神残疾人及亲友协会发布《深圳市精神受障者居住及托养需求现状调研》,呼吁将社区家庭等多样化托养服务形式纳入政府购买服务。“我们需要先做出一个样板来,然后再争取社会和政策的更大支持。”李俊峰说。也有家长提出,可以适当借鉴境外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建立支持性环境,引导全社会重视孤独症患者,建立全生命周期的支持体系,保障孤独症患者在各阶段需要的服务供给充足。在日本,有一家叫做“榉之乡”的专门服务于成年孤独症人士的机构,由政府、企业、家长按照1:1:1的比例出资建成。在那里,孤独症人士可以得到职业技能的培训,还可以做一些简单的工作获取报酬。目前我国多个地方正在进行类似尝试。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与北京密云中港汇晟一起建立了农疗托养基地,让大龄孤独症人士体现价值,让老年孤独症人士有托养之地。在基地,不同年龄、不同能力的孩子可以做不同的工序。能力强的可以去采摘;能力弱的孩子,可以让他运东西——采摘完了,可以把空筐运过来。贵阳市慧灵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作为贵州省第一个(有别于集中封闭托养)社区居家托养服务机构,为14岁至59岁的心智障碍人士提供社区居家托养、日间照料、艺术调理、辅助就业等服务。在那里,大龄孤独症患者可以上就业课、厨艺课、戏剧课、音乐课、“规矩”课……对宋慎来说,近年来国家提倡的建立全生命周期支持体系以及这些地方的尝试,让他看到了希望。“我儿子30多岁了,社区里邻居们在楼下打牌、健身,他就站在旁边看着也很舒服。他不需要离开原生的家庭生活环境,只要社区有个照料的地方,社区工作者、志愿者每天上门关心一下,他完全可以在社区生活,有尊严地过完这一生。”宋慎说。(文中宋慎、刘梅为化名) 来源:法制日报2024-04-06
-
记者卧底波音工厂,无数黑幕曝光:员工吸毒成瘾,管理层视若无睹曾经,波音是航空界的佼佼者,以其严谨的工艺和卓越的安全性能赢得了全球的赞誉。但如今,这一切似乎都成了泡影。半岛电视台的卧底报道,将波音公司推上了风口浪尖,让人们对其产品的安全性产生了严重的质疑。在波音公司总装工厂,卧底记者目睹了令人震惊的一幕。工人们在进行B-787梦幻客机的组装时,似乎并不怎么在意细节。当被问及是否敢乘坐自己组装的飞机时,高达67%的员工表示了拒绝。这一数据无疑是对波音飞机质量的极大讽刺。如果连制造者自己都对产品失去了信心,那么乘客们又该如何放心地乘坐呢?波音的问题远不止于此。管理层对生产中的质量问题视而不见,甚至有员工在工作中吸毒成瘾。这种极端的管理失序和员工行为失控,让人不禁对波音公司的整体运营状况感到深深的忧虑。在这样的环境下生产出来的飞机,又怎能保证其安全性能呢?美国联邦航空局的审计报告更是让波音公司雪上加霜。在为期6周的审计中,波音公司在质量管控方面的缺陷暴露无遗。审计结果显示,波音公司在全部89项检查中仅通过了56项,未通过比例高达37%。这意味着波音公司在质量管理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问题。97处不合格问题的发现,更是让人们对波音公司的制造能力产生了严重的怀疑。这样的合格率,甚至还不如一家普通的玩具厂。波音公司曾经的辉煌似乎已成过去。那个以IPD集成开发模式、系统工程方法论和精准美国式管理著称的波音,如今已沦为员工敷衍了事、管理层无视问题的窘境。在科学管理的发源地,波音公司却孕育出了如此怪胎,这实在是令人唏嘘不已。波音公司的危机不仅仅是一家企业的问题,更是对整个航空业的警示。在全球化的今天,航空安全已成为人们出行的重要保障。而波音公司作为航空界的巨头,其产品质量和安全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全球乘客的安全。如果波音公司不能正视自己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整改,那么其未来的命运将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败。面对波音公司的危机,全球航空界和监管机构必须高度重视。一方面,各国应加强对航空制造商的监管力度,确保其产品符合国际安全标准;另一方面,航空公司和乘客也应提高警惕,对波音公司的飞机进行更加严格的检查和维护。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航空安全不受到威胁。希望波音公司能够正视自己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改,重塑其在航空界的领先地位和安全口碑。来源:畅享娱乐坊2024-03-15
-
一挡镜头,你就输了?女记者采访燕郊爆炸被阻:退役记者有话说中国记协发文,总台央视记者在河北三河燕郊采访一起爆燃事故时遭遇重重阻力,这一事件再次将公众的目光引向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追求事实真相的道路上,地方政府部门为何屡屡成为障碍?为何媒体在揭示真相的过程中总是遭遇各种阻力?央视女记者在燕郊爆炸现场采访,遭遇当地保安推掇、阻挠,网络大哗。作为有过记者经历的小编,想给遮挡镜头的保安说几句话。近年来,在大型事件的现场,累有记者采访遭受阻挠的情况发生。在99%的情况下,舆论矛头所指,都是“一挡镜头,你就输了”。当然,保安都是受命而来。通常情况下,记者来现场拍摄,确实也是影响了保安维护现场秩序的工作,但保安是没有驱离或阻止的执法权的,作为记者,最好的办法就是:你也把他拍进镜头去。我的摄影记者同行在采访中也遇到过多次保安挡镜头,也能理解保安为了完成“无证人员禁止拍摄”的上级要求。一般来说,耐心沟通是能彼此理解的。但是,在记者直播时,保安上前手挡镜头,而且报道的是举国关注的大事,公众都看见了,就算记者理解,保安必然被谴责。当然,这里说的中国媒体!如果是另有所图的外媒,你挡人镜头,他们还巴不得,剪也不剪就直接发出去了,正好达到抹黑的效果。所以,真心建议保安团队:千万别轻易挡镜头!一挡镜头,你就输了。这是基于对保安不自觉犯下的“善意错误”的建议。对燕郊爆炸现场保安阻挠女记者事件,不少网友说:“谁那么猖狂,赶紧查查。”问题大了,当然要查。但不要以阴谋论角度去推测保安的错误做法,毕竟也没有证据。还是中国记协说得对:央视记者到事故现场肯定不是添乱的。他们是替公众来到举国关注的燕郊爆炸现场了解真实情况的,这是缓解民众焦虑、打击谣言的最好办法。保安阴挡镜头,其实是在制造焦虑。根据现场视频,央视女记者在事故核心现场进行直播报道。她首先介绍现场的交通情况,她解说道: “在五百米之外架起安全的警戒线,在现场我们能够看到……”就在此时,两名黑衣男子迅速上前,直接站在镜头前面,中断了直播连线。视频中,女记者身穿带有“CMG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标志的制服,她躲开黑衣人的阻挠继续说:“我们三个央视记者被十几个人推搡啊……”这就涉及到了三个问题:1、记者应该进行现场采访吗?答案是应该的。面对重大的公共安全事故,民众期盼了解现场第一手信息。记者用专业的镜头记录灾情实况、救援经过,可以最大程度回应民众关切,有效阻止谣言传播。2、记者是给现场添乱吗?当然不是。记者如实报道现场情况,冷静客观进行报道,她遵守着新闻伦理规范,能最大程度缓解公众焦虑、保障公众知情权。女记者在镜头被挡后,仍不放弃现场报道:“来自应急、消防和公安的力量正在介入……”3、一纸通稿就能代替现场报道吗?显然是不能的。如果没有记者介入,公众只能看官方通稿,看互联网真假难辨的信息来了解真相。但官方通稿双月面面俱到,互联网信息不乏谣言,媒体对信息的补充就显得尤为重要。官媒平时也会遭人非议假大空,但在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中,就显示出其权威的可靠性。所以,政府部门除了要全力开展应对危机处置工作时,要为记者采访提供便利,而不是粗暴阻挠媒体记者正常履职,这更有利于控制舆情,来源:社会管窥2024-03-15
-
央视记者采访燕郊爆炸受阻 记协:正当采访是记者的权利中国网3月14日讯 据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消息,3月13日,总台央视记者在河北三河燕郊采访爆燃事故遇阻,为此,中国记协发布《正当采访是记者的权利》一文,连发三问。以下为全文内容:今天(3月13日),总台央视记者在河北三河燕郊采访爆燃事故遇阻。据网传视频,总台记者杨海灵在爆燃事故的核心现场开展直播报道。她介绍了当地的交通情况,表示当地“在五百米之外架起安全的警戒线。”她继续说“在现场我们能够看到……”此时,有两名黑衣男子上前,挡住镜头,中断了记者的直播连线采访。还有一段网传视频显示,一名穿着带有“CMG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标志的女士说“我们三个央视记者被十几个人推搡啊……”若网传视频为真,我们提出三个问题:记者应该进行采访吗?应该。如此重大的公共安全事故,民众都在期盼了解更多信息。记者用专业的镜头记录灾情实况、救援经过,可以最大程度回应民众关切,制止谣言传播。记者是添乱吗?不是。记者如实报道现场情况,冷静专业客观进行报道,遵守新闻伦理规范,能最大程度缓解公众焦虑、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在镜头被挡、进行调整后,记者还说“来自应急、消防和公安的力量正在介入……”一纸通稿真能代替现场报道吗?不能。若没有媒体记者,公众会怎样寻找答案?一是看官方发布的通稿,二是看互联网上广泛流传的各种信息。但官方通稿不会面面俱到,互联网传信息易滋生谣言,媒体对信息的补充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重大突发事件发生过后,有关政府除了要全力开展搜救,及时救治受伤人员,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妥善安置受灾群众,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也要为记者采访提供便利,不能为了控制舆情,简单粗暴阻挠媒体记者正常履职。2024-03-15
-
记者调查二手家具家电“以旧换新”日前,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提出,实行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将有力促进投资和消费。今年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2024年政府工作任务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推动经济实现良性循环,要鼓励和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家具家电都是耐用消费品,更新换代的需求和潜力很大,以旧换新现在面临哪些问题?我们来看记者调查。在随机采访中,记者发现,很多消费者的家具“以旧换新”问题都卡在了旧家具的处理环节。尤其是一些大型家具换新面临“搬运难、处理难、回收利用附加值低”的问题,至于回收方式,目前消费者还是主要依靠线下的回收站和流动的回收点。而位于小区附近小回收站基本都是以零散的旧货为主,一方面回收的货源不稳定,另一方面,一些私拆带来的浪费和污染等问题也亟待解决。此外,这两年二手家具行业竞争十分激烈,在严峻的“价格战”中,部分回收公司的经营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采访中,不少商户都表示,如何找到客户是个难题。仅凭单个商户的力量,巨大的需求“难挖掘”。中国家具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屠祺称:“我们可能就需要打通这样一个平台的链接作用,能够撬动行业当中一些头部企业打造一个物联的全产业链回收的平台。”不久前,商务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通知,明确提出健全废旧家电家具回收体系,畅通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完善回收网络规划布局。在山东莱西,记者探访行业首座融合“回收-拆解-再生-再利用”为一体的家电再循环互联工厂。对于冰箱、洗衣机、空调等这些家电来说,拆解下来的铁、铝、铜以及一些硬塑料是最有价值的部分。据有关行业协会统计,2023年,全国废旧家电回收总量达450万吨,含有金、银、铜、锡等大量贵金属和塑料等。数据显示,每回收1吨废旧家电,拆解出的再生资源能够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约4.7吨。不过,目前废旧家电通过正常渠道回收,实现环保拆解和再回收的比例仅占20%左右。(家电网® HEA.CN)2024-03-15
-
资质存疑、涉嫌擦边!记者调查“上门按摩,随叫随到”2023年开始,不少温州市民反映市区住宅区、写字楼电梯以及一些餐饮娱乐场所可以频繁看到“上门按摩,随叫随到”相关广告,这些广告设计风格简洁,画面通常是一名身着工作服的女性形象,再配上“上门按摩,随叫随到”的广告语。随处可见且高调的广告,与以往低调且几乎不会主动推销的“上门服务”大相径庭。一些市民表示“上门按摩”服务如果确实像其广告所言,有些时候还是能够带来不少便利,不少市民说自己保存了联系方式但由于是否合法合规等方面的顾虑一直没有下单。“上门按摩”可不可以下单?在其上门服务背后,是否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情况?近日,为解答市民朋友们的疑惑,有媒体记者对多家“上门按摩”机构提供的服务开展了暗访调查。价格与品牌门店相当下单要支付技师车费选定项目后,页面跳转至技师页面,各技师根据定位距离的远近排名。记者选定了距离定位地址约5公里的技师,结果显示出行费用需支付35.86元。随后记者选择了另一技师,系统显示该技师距离27公里,预估出行费用为145元。要完成下单,需先支付出行费用。按摩技师称“公司有考试”实际上连基本穴位都不认识为了准确验证上门按摩人员的专业资质、技能水平,记者联系了温州市资深推拿从业人员高师傅(化姓)协同记者进行暗访体验。高师傅毕业于医学院校,专业从事按摩推拿正骨20年,是温州市职业技能鉴定指导师之一。记者通过“×悦到家”微信公众号,随机选择了一名技师上门按摩。在线支付费用半个多小时后,技师依约上门。刚进门,记者发现该技师长相同平台照片有一定差距,当问及照片是否为她本人时,该技师表示平台使用的照片修过图,确实是本人。技师到达后,自拍打卡后上传平台,表示已经到位。高师傅(右)向上门按摩的技师(左)了解相关情况高师傅在体验按摩过程中,对技师的从业经过进行简单了解。被问及“有没有上岗证”时该技师表示技师证是在公司、机构通过考试拿到的,“按照公司规定,你合格了就行。老师躺在那里,你去按,合格了就会通过,不合格就再考一次。”虽然,该技师声称自己通过公司培训,且公司有发证,但其并未出示正规证明,而且下单页面也未发现该技师的详情介绍有对资质进行说明。在按摩过程中,高师傅提出“我听朋友说,‘足三里’是长寿区,可以多按按吗?”,技师表示并不知道“足三里”,并说“哪个‘足三里’,我又不知道在哪里,我们这个按摩就是给你放松放松。”在按摩进行了20余分钟后,该技师以室内温度很高为由,脱掉了外衫,继续按摩,并提出让高师傅“加钟”购买服务,称“给你调调情。”高师傅问及是否就是再给一份钱,这名技师让他另行购买398或498的项目即可,至于如何调情未详述。高师傅以还有事为由拒绝了技师提出的加钟建议。其他平台流程相差无几按摩师称“出来做事谁用真名”次日,记者同高师傅选择“×郊到家”进行暗访体验。下单后不久,电话响起,来电号码归属地显示“重庆市”。确认了具体地址后,技师20分钟左右便赶到了指定地点。和上一次的体验一样,该技师外貌与平台上的照片有一定出入。技师开始工作前,记者要求技师出示工作证,发现该技师工作证上的姓名和平台下单页面上并不相同。当询问为什么不一样时,对方表示“出来做事谁用真名!”如同上一次的体验,高师傅在和技师熟络后对其技能水平等方面进行了解。这名技师能说出“足三里”等穴位名称,但要其按准确穴位,她并不能完成。在按摩中,她反复提及,“男人要多按脐下三寸”的关元穴,并多次提出“加个钟”,再购买一个项目。对于这两次上门按摩的体验,高师傅给出评价:两名技师基本上没有技术可言,不专业,对身体的穴位不清楚。按摩手法生硬,力度时轻时重,按完肌肉疼痛。由此可以判断,她们不具备专业知识与技能。另外,她们对所谓的证件含糊其辞,很可能未通过正规考证流程。另一方面,在服务过程中多次让客人“加钟”,有涉嫌诱导“擦边服务”。记者手记由于按摩行业有其天然的私密性,由此导致监管难、易发生隐藏式问题。本次暗访发现问题不少,其中包括资质不明、技术不专业等,按摩技师的专业背景和服务质量难以保证,可能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威胁到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同时,此类服务可能成为一些非法活动的掩护。上门按摩,谨慎下单!来源 | 温州都市报2024-03-15
-
省会多数高校尚未向“外来人员”敞开大门记者 尹明亮随着山东大学校园向社会开放,其他大学校园何时向公众开放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3月12日,记者调查发现,在驻济高校中,已有不止一所高校向公众开放,但多数高校依然未向“外来人员”敞开大门。外来人员可刷身份证进入山东财经大学。有高校已向公众开放一年多在众多驻济高校中,山东财经大学是最早向公众开放校园的高校,早在2023年春天,学校就已经允许校外人员进入学校。3月12日上午,在山东财经大学舜耕校区门口,学校的门禁系统仍在,学校师生可以刷脸入校,一个“校外人员请刷身份证”的红色小牌子立在门禁闸门上,十分显眼。安保人员介绍,目前,校外人员只要刷身份证就可以直接入校,驾车的人员只需按照学校的停车收费标准缴纳停车费就行。不过记者注意到,出入校园的人员还是以师生为主,外来人员并不多。在山东大学开放预约进入校园之前,驻济高校中也有高校已经不同程度面向公众开放。济南大学虽然没有明确通知向校外人员开放校园,但在济南大学主校区,记者注意到,安保人员对外来人员入校通常不会予以限制,外来人员驾车或步行入校都比较自如。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近段时间来,学校对入校参观的人员,都没做太多的限制。部分高校主要面向校友开放在山东师范大学长清湖校区,门口电子显示屏上滚动提示着入校要求。记者了解到,山东师范大学目前尚未对社会公众开放,不过学校校友持校友卡可出入校园。2023年4月,山东师范大学校友卡系统上线,校友申领校友卡后可凭预约进校二维码及本人身份证进入学校。与山东师范大学情况类似的高校还有齐鲁工业大学、山东建筑大学等高校。在齐鲁工业大学(长清校区),记者注意到,学校对外来人员入校管理相对比较严格,门口立着办理入校申请流程的牌子,安保人员会对访客逐一询问,外来人员需要办理过入校申请后,凭身份证入校。齐鲁工业大学的校友卡系统也是于2023年4月启动,校友申领校友卡后,可提前预约入校。山东建筑大学的情况也类似,校友可把电子校友卡作为出入校门的凭证,但校园并未全面向公众开放。多所高校将开放校园纳入议事议程何时有结论尚不确定在采访中,记者注意到,多数驻济高校对外来人员的管控还是相对比较严格。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长清校区门口,师生可以刷脸进入,但对其他外来人员,安保人员表示目前还不让入校。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长清校区,安保人员也表示外来人员要进入校园必须要联系校内的工作人员办理手续。在山东女子学院,安保人员表示,对于打算进校参观的人员,学校目前不开放。在山东交通学院、山东艺术学院,安保人员也都表示,行人、车辆只有联系校内人员办理了入校手续后才能入校。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微信公众号上,开设了访客预约功能,不过记者注意到,访客线上预约的审批流程中,同样需要校内联系人的确认。采访中,多所高校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已经把开放校园纳入了议事议程,不过具体什么时候有结论还不确定。来源:齐鲁壹点2024-03-15
-
“儿童化妆品”夹在玩具中售卖?记者走访调查转自:深圳特区报深圳新闻网2024年3月15日讯(深圳特区报见习记者 傅杨清 记者 何涛)近年来,儿童接触化妆品成为常态。但儿童化妆品是否合规?如何让儿童正确接触化妆品?连日来,本报记者走访调查发现仍有乱象,有不少“穿”着玩具外衣的化妆品,也有学生购买成人化妆品。学生购买试用成人化妆品记者走访部分大型商场,看见几家连锁品牌的“杂货铺”大都在售卖学生们喜欢的手账、玩具和饰品,不少学生经常光顾。在一家杂货铺内,可以看见一整列化妆品展示柜,其中包含不少价格便宜、包装卡通的化妆品。售货员钟女士告诉记者,这些化妆品虽然没有特别标注成人和儿童,但从实际售卖情况来看,“有学生过来买。”“小孩子会来涂指甲油,因为我们那个指甲油干了之后可以直接刮掉。”钟女士说的是某款西洋古董指甲油,盒上写着“如需卸甲或更换颜色,7天内请使用酒精棉擦拭卸除,7天后甲油成膜可直接剥除。”然而其产品外包装上并未标注适用人群,很多成年人选购。那么儿童是否能使用成人化妆品呢?对于这一问题,早在2022年6月,“首都教育”的官方微博就发布消息称:不要让儿童随意使用成人化妆品,成人化妆品中的一些功效成分可能对儿童皮肤产生刺激、造成伤害。儿童化妆品“跻身”玩具中儿童能够接触到的指甲油不仅出现在商场的“杂货铺”,也藏匿在文具玩具批发市场中。14日,记者走访笋岗文具玩具礼品批发市场,发现不少“夹杂”在玩具中售卖的指甲油、美甲贴、眼影、驱蚊液等商品。记者在一家卖儿童玩具的小商铺里看到,包装上写着“缤纷美甲贴纸套装”的商品放在货架上。隔着透明塑料外壳,该商品正中间就可见一瓶粉色指甲油。同时,套装里还包括了印有“公主头像”的美甲贴及其他卡通贴纸装饰品。当问及指甲油怎样卸掉时,店家说:“过几天它自己就能掉。”在包装背面,可以看到执行标准分别为GB 6675.1—2014、GB 6675.2—2014、GB 6675.3—2014、GB 6675.4—2014,均是参照玩具的国家标准。此外,该产品的主要材料也仅标注了“纸”和“PVC”。除了指甲油,眼影也会放在“DIY趣味装扮套装”中和其他玩具一起售卖。此外,文玩具店内还有某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出品的“小方瓶驱蚊液40ml”的商品,适用人群是“儿童、成人”。深圳市场监管微信官方公众号信息显示,执法人员曾对罗湖笋岗文具玩具专营市场的33家经营商户进行检查,发现其中3家商店经营的“儿童美妆包”等儿童化妆品外包装上未标识化妆品备案号。当时现场共查获涉嫌违法的化妆品、玩具20余件。部分商品存在两套标准,既是化妆品又是玩具?日前,记者从某购物平台购买了两盒儿童化妆品套盒,外盒均明确标注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规定的儿童化妆品标志。其中,一盒名为“甜蜜草莓美妆盒”的产品包含了4个腮红、4个眼影、2个水溶指彩、2个唇彩。外包装上的“产品合格证”类别是“塑胶”,但在盒身的产品说明中,既标注执行化妆品的相关标准,又标注执行玩具标准的“产品合格证”。与此同时,记者走访大型商超等,发现商超内适用于儿童的化妆品、护肤品的包装均只有“一套标准”,并不会出现玩具类商品包装上有的“合格证”。某上市公司旗下的彩妆礼盒也是如此。购买前,记者询问官方客服是否有检测报告,客服发来的证书截图显示产品类别也是塑胶玩具。问及原因,客服表示:“因为外面是塑胶做的。”挑选儿童化妆品要看清产品信息如何挑选儿童化妆品?记者采访了天虹数科商业股份有限公司资深质量经理周南,她表示:“应从正规渠道购买,非正规渠道的商家无法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要选择专业、正规的儿童化妆品生产厂家的产品。”她说,选择儿童化妆品要看产品标签,在网络购物时也要看清产品信息详情,是否包含产品标签的必要内容:国产化妆品是否标有生产厂家的化妆品生产许可证编号,进口产品是否有中文标签。针对具体如何看,周南表示:“可以登录国家药监局网站或者‘化妆品监管APP’查询化妆品的注册备案信息是否与产品标签一致;同时查看产品的执行标准,产品的执行标准应该是化妆品相关标准,而不是玩具标准;按照国家药监局的相关规定在2023年5月1日之后生产的儿童化妆品,都应该标注‘小金盾’标志。”2024-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