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乔明|殷殷“金石缘”——我所结识的石英先生在那层峦叠嶂、云雾缭绕的张家界,南国文学社的一场盛会如同一缕清风,拂过夏日的暑热;而我,有幸在这片神奇之地,与一位文学界的泰斗——石英老师,结下了一段厚缘。从四十七八年前开始学写散文时起,就有一个名字如雷贯耳,令我仰慕——石英!因为这位被许多媒体称之为“文学常青树”的“多栖作家”,给我提供了许多充满正能量的精神食粮和文学滋养,特别是他亲手创办并主编的《散文》杂志,一直是我的心头最爱。我曾不知有多少次忽发奇想:要是什么时候能够亲耳聆听他的教诲,那该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呀!也许,真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不,机会果然来了。因我的一篇游记散文《新疆果子沟》有幸荣获南国文学、中大视界杯征文大赛金奖,我受邀参加今年6月16至19日在张家界举行的颁奖典礼暨郦道元文学院第二届高峰论坛。16日下午,我乘动车赶到位于张家界子午路的天崇君泰国际酒店。下午五时许,来自全国各地的30多位文友陆续下到一楼大厅,准备集中乘车前往大庸古城餐叙。这时,电梯门徐徐打开,只见我们南国文学社卢小夫社长挽着一位拄着拐杖的长者,微笑着健步来到大厅。这位长者身材颀长,头戴礼帽,上着米黄色的长袖衬衣,外罩军绿色的马甲,脚蹬一双乌黑的军用单皮鞋,眼神中透露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宁静与睿智。“那位是……?”我赶紧悄悄地向身旁的王银柱老师打听,他轻声告诉我:“是石老——石英老师!”顿时,心中的激动难以言表,仿佛有一股无形的力量,使我不顾唐突和冒昧,便快步走到石老跟前,向他问好。石老刚刚落座,见我来到他跟前,执意站起身,并主动伸出手与我握手;然后,示意我坐在他身边,微笑着与我似老朋友般地拉起了家常。当得知我来自湖北孝感时,他的眼中闪过一丝兴奋的光亮:“哎呀,孝感可是个好地方,我很早就熟悉的,李先念领导的新四军五师师部就在孝感大悟县的白果树湾;解放战争前夕,周总理还亲自到这个县的宣化店与美蒋谈判,‘中原突围’的第一枪就是在那儿打响的。不过呀,那时可不叫大悟县,而是叫礼山县!”此时,他如数家珍,为我勾勒出了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页。我如沐春风,不禁为眼前这位92岁高龄的长者有如此渊博的学识、敏捷的思维和强大的记忆力而折服;同时,也为家乡孝感有诸多风云往事能够鲜活在他的记忆深处而感到欣喜和自豪。但随之而来的是,我的心头产生了一个疑问:石老为何对孝感如此熟悉和充满感情呢?通过接下来的亲切攀谈,我才得知,原来,石老自幼对历史和地理“情有独钟”。早在1947年秋,当时正读小学六年级的他,就成为秘密试建时期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团员,在家乡——山东黄县(今龙口市)参加了赴鲁中前线支前大队少儿宣传队。由于表现优异,不久被选中至部队机要部门工作。他曾创造出半个月熟记3000组密码的奇迹,连续几年刷新我军译电数质量历史纪录。特殊的岗位接触到的军事信息,自然使孝感这个地名,与发生在这块英雄土地上的重大革命事件一起,深深镌刻在了他的脑际。而且,他参加工作遇到的第一位处长,就是毗邻孝感的红安县(原黄安县)人。这位放牛娃出身的“老红军”处长,曾像亲哥一样对他关怀备至。有了这层特殊关系,自然又大大地拉近了石老与我的感情距离。餐叙在大庸古城古色古香的湘宴谭厨饭庄进行。小夫社长热情洋溢地致辞揭开了活动的序幕。酒过三巡之后,大家来了兴致,开始表演节目。“石老师,来一个!石老师,来一个!”在一片欢呼声中,石老微笑着站起身来,稳稳地接过话筒,向大家招手致意,连声问好,然后,以一曲京剧名段《锁麟囊》给大家助兴。大家听得如醉如痴,一曲下来,都觉得还不“解渴”,于是,不约而同地一边鼓掌,一边齐声高喊“再来一个!”。考虑到石老毕竟是位“90后”,他的得意门生——中大视界的林膑董事长赶紧起身“挡驾”,说改日再请石老给大家一饱耳福。孰知石老并不服老。他怕拂了大家的好兴致,竟一口气加唱了《霸王别姬》和《苏三起解》。他腰板笔挺,字正腔圆,举手投足,刚柔娴雅,足见其京剧艺术功力之深厚。那一刻,我深切感受到,石老身上蕴藏着一种超脱世俗的高雅与从容,窥见了一颗有趣的灵魂和一股充盈浑身的旺盛的生命力;我从中悟出了一个道理:一个具有有趣的灵魂的人,其生理年龄大抵是可以忽略不计的。譬如——眼前这位顽童般活泼可爱的石老。第二天上午九点,在大家的热切期待中,颁奖典礼暨高峰论坛在所下榻酒店的大会议室开幕。石老与著名青年诗人大卫老师给获奖者一一颁奖并合影留念,然后,由二位先后授课。大家都明白,石老才华横溢,著作等身,这种场合的授课对他来讲,实在是张口即来的“小菜一碟”,完全无需做任何书面的准备。然而,石老开场却风趣道:“各位文友天南地北来到这里很不容易,我不能信马由缰,浪费大家的宝贵时间,因此,今天凌晨五点就起床,理了个提纲,想尽量给大家上点合胃口的‘干货’”。他一边含笑说着,一边从马甲口袋里掏出四页写满授课要点的稿纸,用掌心抻平了放置在桌面上。我坐在第一排,看得十分真切,顿时心生感叹:对于这位92岁的老人,这才是真的“很不容易”啊!他体谅他人、平等相待的谦和作风和严谨认真、诲人不倦的大家风范,无疑是对我们年轻一代最好的鞭策与激励,更加激起了我内心对他老人家的高山仰止之感。在石老的讲授过程中,还有两个细节深深地感动了我。一是当他讲到“为本次认识了许多新文友而感到由衷高兴”时,竟以与他才有一面之交的我作为例子,亲切地脱口呼出我的名字。那一刻,我仿佛被一股暖流包围。这不仅仅是一声名字的呼唤,更是石老对我这个晚辈的关切与厚爱。二是在传授创作经验的过程中,他没有简单地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将自己的人生经历与文学创作紧密结合,为我们分享了一个被尘封在历史深处的动人故事。——那是1946年4月中旬的一天上午,12岁多的他,被推举代表全县小学生在“四八”事件殉难烈士悼念大会上发言。散会时,一位身材高大的首长微笑着快步走到他跟前,双手轻拍着他稚嫩的肩膀,满含爱意地赞许和勉励他:“少年立志,长大必有大作为!”末了,他一打听才知道,此人乃是大名鼎鼎的北海军分区孙端夫司令员。就是素昧平生的孙司令员的这一句话,指引和激励了他一生。“孙司令是我的大恩人啊……”说着说着,石老竟双唇嗫嚅,几度哽咽,眼里闪出了泪光,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充满激情与梦想的年代。顿时,全场一片肃静,大家无不为之动容。古人曰“一饭”尚铭恩,而石老却做到了“一言”尚铭恩。彼刻,我忽然发现,石老不仅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而且是一个十分感恩的人。孙将军倘若九泉有知——竟有一位当年的小学生,七八十年来一直铭记着他的一句教诲,并对他感激涕零,该会多么欣慰啊。我还恍然大悟,难怪他的《文明地狱》《吉鸿昌》《火漫银滩》《同在蓝天下》《真伪人生》等70余部、1500多万字的皇皇巨著,每一部、每一篇都深得那么多读者的喜爱,原来是,它的字里行间倾注了一颗赤子般感恩的心啊。由此,我更觉得,那一堂课,与其说是石老教我们怎么作文,倒不如说是教我们怎么做人。因为文如其人,只有人做好了,才有可能写出让真善美走进人的心灵深处的好作品来呀!美好的时光一如电光石火,总是稍纵即逝。18日早晨,当我准备上石老房间请安时,正好碰到他的关门弟子杨虹老师。她告诉我,刚送石老到长沙南站乘动车回北京了。“为何这么急就……?”她莞尔一笑,解释道:“石老可是个大忙人哎,他要实现‘百岁著百部’的宏愿,时间对他老人家来说实在是太宝贵了,还有十几部著作等着他写哩!”见我呆在原地,怅然若失,她接着又安慰我道:“看得出,你与石老缘分很深,今后见面的机会一定会很多的哈!”哦!石老——一位谦和、朴诚、勤奋、饶趣、感恩的人间“不老仙”,一棵傲然挺立、生机盎然的“文学常青树”!今生,我们这一叶叶纤细的文学小草,能够在您苍翠浓荫的庇护与滋养下,簇拥在“南国文学”这座姹紫嫣红的大花园里,做着甜蜜的文学梦,实在是——幸甚至哉!【作者简介】高乔明,男,汉族,笔名“乔铭”,湖北省云梦县人,孝感市市直机关正处级退休干部。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2024483号),武汉散文学会会员,孝感市作家协会会员,《青年文学家》作家理事会南国文学社分会副主席,南国文学社学术顾问。著有散文诗歌集《飞鸿雪泥》。2024-07-20
-
【视界晨报】陈光曙 | 欢呼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外二首)欢呼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外二首)作者 / 陈光曙时代峥嵘,二十届、三中特别。中国式、改开推进,未曾停歇。万众同心跟党走,群英合力拥央切。跨征程、祖国展新容,腾飞越。念华夏,昭日月;望世界,心头热。赞鲲鹏展翅,大潮涌迭。幸喜扫除穷白貌,欢呼擘画宏图业。志弥坚、共唱凯旋歌,中华崛。浪淘沙建党一百零三周年抒怀党运百余年,伟业辉繁。红旗不倒庶民搴。革命先驱捐热血,灭霸除奸。胜利凯歌还,建设家园。生活美满史无前。大海航行依舵手,破浪扬帆。咏荷 (七律)(平水韵下平五歌)花鲜叶茂舞婆娑,摇曳多姿戏浪波。挺立塘间犹彩画,生于水里壮江河。冬天萎缩无朝气,夏日繁荣有艳荷。盛世欣逢同富裕,神州大地唱莲歌。作 者 简 介陈光曙,1938年12月17日生,安徽省凤台县人,中共党员,皖南大学函授数学专业本科6年毕业。从教45年,先后在界首市砖集中学教授数学,后担任淮南职工大学教研室主任、淮南机械技校和淮南机械职业中专教务科科长,高级讲师,教授数学。适值院校整合,遂进入淮南联合大学履新。退休后在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和淮南化学工程学校教授高等数学。著有《陈光曙论文集》《园丁庐诗集》等多部。2024-07-18
-
河南省人民医院专家基层行活动在殷都区人民医院顺利举行中原情·中原行河南省人民医院“百县百家百场”专家志愿服务团基层行(殷都站)活动顺利举行为进一步落实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共享,提升医院的整体医疗水平。7月17日,河南省人民医院“百县百家百场”专家志愿服务团基层行(殷都站)活动在殷都区人民医院顺利举行。濛濛夏雨,依旧挡不住群众的热情,早早地便来到了义诊现场,等待着省人民医院专家的到来。专家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耐心接待每一位患者,根据患者的既往病史以及近期身体状况,综合评估他们的健康状况,耐心细致看诊,分析病情,进行用药指导,同时为患者讲解注意事项,叮嘱患者定期复查。专家们专业严谨、热情耐心的态度受到了就诊群众的好评。义诊结束后,河南省人民医院专家分别深入病区,开展了专家教学查房、疑难重症会诊、技术指导等活动,得到了医护人员的高度赞扬,受到住院患者和家属的好评。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杨红旗在神经内科进行查房、会诊河南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郑瑞芝在内分泌肾病科进行查房、会诊河南省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安云霞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进行查房、会诊下 一步,殷都区人民医院将 持续聚焦群众看病“急难愁盼”问题, 深化与省级医院的协作,加强学科能力建设,不断提升医疗技术水平,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助推殷都医疗卫生事业实现新跨越,为殷都人民健康谋福祉。来源:殷都区人民医院2024-07-18
-
【视界晨报】刘天德 | 不管……不管……作者:刘天德不管重庆是阴是晴我们决心一定:都会一路前行不管渝川热是冷有你在犹如一条温馨的港湾不管江姐的绣红旗是否还在我们将与你同在不管西安事变风云变幻如何你和重庆的天空一样风雨过后便是彩虹????一片祥和不管重庆谈判效果如何你和中国发展一样拥有崛起、强大坚信:我们必会成功、实现梦想在人生的道路上风雨同舟、携手同行那将是一个充满希望与挑战并存的美好时光让辉煌、荣光、仁爱、文学闪光让我们的人生充满青春活力荡漾、激情无限让我们的明天和未来更加丰富多彩让我们的人间烟火、动人故事更加旖旎浪漫、美梦成真!作者简介刘天德:笔名:光磊,曾任安徽省界首市公安局机关党委书记、高级警官、中国郦道元文学院副院长、中华现代文化促进会副主席,安徽省、全国公安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现代报》杂志副总编、《南国文学社》副社长、中国散文学会北戴河创作基地文学院签约作家。先后在国家、省、市报刊杂志发表诗文500余篇,其中30余篇荣获国家级大奖。正式出版长篇小说《爱情日记》《警徽闪烁》《高墙内的女人》《父爱》(文学电影剧本)4部,第三届郦道元文学大赛一等奖、南国文学社第三届全国文学大赛金奖,第五届中国优秀作家。最近又荣获第二届世界华人文学奖•中国年度奖——《高墙下的女人》(长篇小说)、优秀电影剧本奖——《父爱》(文学剧本)、第六届中国当代实力派书画名家等。2024-07-18
-
【印象人物】江月 | 书虫兴舟印象记书虫兴舟印象记文\江月第一次与兴舟先生相识,是梅馆介绍的,那时刚刚听完颜涛先生的书法讲座,从文化大讲堂的北门出来。 与兴舟先生同行的 ,还有布衣先生。一听梅馆介绍,布衣先生就热情地伸手相握,亲切自然,不像是初次见面,倒像是老友重逢,长者的宽厚与谦逊,使人如沐春风。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兴舟先生叉手站在布衣先生的一侧,个头虽然威猛高大,状貌却略显拘谨,他恭身侍立,默然无语,看他神情,似乎有点骛游天外。他呆立的样子,让我想到了唐代的温庭筠。据说温庭筠才思敏捷,写诗填词根本就不需要起草,八叉手可成八韵,名噪一时。为此,世人送他一个名号叫作“温八叉”。 与兴舟先生不熟,所以他当时酝酿的文章,后来究竟落地了没有,也未可知。其实,拿兴舟先生与“温八叉”作比,从另一个角度而言,是极不恰当的。温庭筠长得太丑,《旧唐书》有载,因“士行尘杂,不修边幅”,所以有个绰号,叫“温钟馗”。捉鬼的钟馗,若非面目狰狞,本职工作都干不好。兴舟先生则全然不同,他身材高大,一米八余,心宽体胖,眉目清秀。后来与兴舟兄交往渐多,熟络起来,方知他一向话少,周围人无论怎么高谈阔论,只要“战火”不烧到他这一边,他决不会轻易浪费一颗子弹,始终保持着一个倾听者的状态。但,话少,并不意味着他不善言谈,他的“善”谈,表现在一旦开口往往以机锋见长,能用一个字,绝不用一个词;能用一个词,绝不用一个句。如此俭省,仿佛那些个字啊,词啊,句啊,都是他揣在腰包里的宝石,用起来格外珍惜。他若在某个部门当财政大员的话,可以肯定的是,每一分钱都能恰好用在刀刃上,绝对物有所值。他的言语,恰似“三句半”的最后一字,往往因时、因地、因势而押得巧妙。像是摇摆着的小火苗,本来若有若无,忽地一阵风来,那火霎时熊熊燃烧起来,猛地发出毕剥一声脆响,但也只是那一刹那,风住了,小火苗就又恢复了原状。本想在此单列出几个事例来,但一离了那山、那水、那情、那景,种种微妙趣味竟如鱼儿离开了水瓜儿离开了秧,变得索然寡味,只好作罢。 得出的结论是,经常聚聚,举举杯,斗斗嘴,论论道,还是很有必要的。就是这么一个言语悭吝的人,书竟然写了一本又一本。《贮云集》《那时花开》《太行风土小记》《梦里有几朵花儿在开》,还有今天拿在手里的这本《耕雨堂脞谈》。原本说话时极节省的一个字,写进书里,就像是自由落体降在了纸上,因为有了加速度,便也增加了重量,随即洇晕成了一个个词,一排排句,一篇篇文章,仿佛是滴水涌泉,流淌成一条条溪流,渐渐汇成江河湖海。这时候,才发现,他简直就是个话唠!说酒,谈猫,讲蝈蝈,论石榴,山川风物,典籍文化,咋高兴咋来,咋痛快咋说!上一篇还正襟危坐,下一篇就放浪形骸。唏嘘,枯坐,饮酒,弹歌,世间安能有一物,能安放得住他的万千魂魄?兴舟兄爱书。爱到什么程度?姑且称他为书虫吧!想到一件有趣的事。一次,鲁迅研究著名学者黄乔生先生莅临安阳讲学,众人景仰,遂与黄先生小聚。兴舟兄那天很罕见地迟到了,满头大汗,步履匆匆。只见他双手抱着一个大布袋,打开来,是一本本的书,再细看,竟全是黄先生的著述。原来,他把历年来买的黄先生的书全部搬了过来,敬请心中的偶像一一签名。黄先生大为惊讶,没想到在这里能遇到如此狂热的超级粉丝,著述收藏之全,阅读勾画之详,实乃罕有。再看兴舟兄,此时已经兴奋得不住地搓手,脸上的那份满足,那份得意,招来众人的一片羡慕和嫉妒!兴舟兄告诉我们,当时因为拿书拿得急,走又走得慌,书屋狭小上下左右又尽是书,不承想脚下一绊,书架“哗啦”一声倒了,所以狼狈至此。众大笑:这书虫,遭此劫难,爬起来还挺快!老实说,读兴舟兄的小品文,总是产生一种错觉。笔意深远,描画的线条却非常纤细。宛如身着霓裳的女子对镜描眉,描着描着,就描出了窗外的几缕柳烟;描着描着,就描出了远处的一黛远山;描着描着,就把浓浓幽思从心底勾出来一根长长的丝,凝成一条长长的线,缠缠绕绕地,凝在了笔端。书虫,莫非是蚕蛹变的么?2024-07-18
-
张荣才丨七律·平江洪灾寄怀七律·平江洪灾寄怀作者 / 张荣才风云激荡雨来狂,水势汹汹破布防。百姓安危关社稷,人间忧乐系兴亡。九天龙爪至哀痛,一地鸡毛心感伤祈祷平江安稳渡,千丛锦绣再重光。(2024.7.5日於松风堂)作 者 简 介张荣才,研究员,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楹联艺术家协会省直分会副会长、秘书长,山东诗词学会会员、齐鲁晚报青未了签约作家;郦道元文学院签约作家;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退休干部。2024-07-12
-
袁铁山 | 最高楼•石英师傅享受副部长待遇有感最高楼•石英师傅享受副部长待遇有感作者 / 袁铁山京都讯,高寿获殊荣。几忆少年情。乱风难吓英雄气,孟良山崮亦成兵。刺刀红,惊敌胆,向天横。求学日、海河邀月影。领作协、百花园艺盛。名社韵、夜凝睛。银翁伏案文韬智,笔耕热土颂华荣。朗坤乾,桃李艳,笑谈声。作者简介袁铁山,天津市人,1950年生,中共党员。毕业于南开大学,曾参与大学教科书《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编辑、写作。在部队曾荣立“两次三等功”,得到中央电台、军报、战友报宣传报道。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会员,香港大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天津诗词学会会员,天津散文研究会会员,中华福苑诗词学会副会长,深圳朱笺华韵诗社副社长,天津久萍诗社副社长,书香诗社党支部书记、副社长,天津桃花堤诗社会员。2024-07-12
-
何频|吉光片羽自可珍——读王兴舟小品文的感想吉光片羽自可珍——读王兴舟小品文的感想文/何频安阳是个古老而有生机的城市,早先殷墟邺都,后来彰德洹上,这里以商代的甲骨文和新建的中国文字博物馆为代表,一脉相连,拥有丰厚的人文历史背景。而且,作为豫北重镇,它的地理位置也很特别,太行山、红旗渠、古黄河,表里山河,襟带晋冀鲁豫四省。京广铁路、107国道、京港澳高速,形成南北大动脉。这样的地方,名人辈出和文化繁荣是题中之意。当地人为此而自豪,为了展示文化古城的现时魅力,《安阳日报》为王兴舟特地辟出一个说文史、话风土、讲道理的专栏“耕雨堂脞谈”,画龙点睛、别开生面。文章收束之际,王兄特地相告。作为好朋友,我几乎每天都要通过朋友圈读此妙文,延续不断、如展手卷,由此获得营养滋润多多。我自告奋勇要说几句赞扬和感谢的话。所谓“脞谈”是掉书袋,打掉这顶文绉绉的纱帽,直白地说,就是闲话与小品,加了随想录和杂感。兴舟兄在日常为政工作中攻坚克难,有体悟和觉悟而记录之;业余时间披星戴月,三更灯火五更鸡,读书有得而记录之;日常行走和出门旅行有所发现,随手提炼记录之;包括文友聚会及各色人等交谈,获得闻所未闻的知识与谈资,事后整理分类而记录之……这是中国文人士大夫的看家本领,是读书人的传统和基本功,所得所成文字不拘长短,统称之为“笔记”可也。这一路一直都有,如山阴道上行,应接不暇。以近些年规模化整理出版的《全宋笔记》为例子,车载斗量堪称。晚近也不逊色,如俞曲园的《春在堂随笔》《茶香室丛抄》,邓拓的《燕山夜话》,秦牧的《艺海拾贝》等,笔记文体是一汪活水,奔流不息且开放。但也不可轻看了此类文字,并非野狐禅和轻薄为文者,如阿狗阿猫都可以。有一道门槛,不低不高——多读书饱读书是起码的,关键还要有眼光和识见,方可沙里披金。比如,刻下流行说乡愁,取材于家乡风物而写作的文字多多,而乡土的东西,要经过文人的吸纳反哺,方可发酵成为文化。一味而说“乡土的即世界的”,那是误读。我很钦佩兴舟的勤奋。勤奋与耐力有毅力,关乎信仰。在网络和快餐文化成主流与时尚的背景下,他还坚持笔耕笔谈、集腋成裘,如果没有文化信仰和自信,不容易坚持下来。兴舟是林州人氏,我们一道在林州洪谷山访古,他告诉我,人工天河红旗渠的决策,就是受到这条前人开山引水的古渠——明代的“谢公渠”的启发,而兴舟的父辈就是当年的修渠人,他也算是“渠二代”了。故而,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家乡工作的兴舟,继承了父辈和前人的精神,也是个文化愚公。兴舟为文驳杂而精道,得益于他的语言功夫好。写散文不是作传奇,特别是小品文,味同嚼蜡不行,肯定没有市场,平铺直叙,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也不行。“脞谈”并非无病呻吟之语,不能局限于邯郸学步的水准。正因为不是虚构作品,所以讲究作者的阅历丰富,凡传世之作,举例《酉阳杂俎》《阅微草堂笔记》,诸如此类,绝不是冬烘先生出手可为。从愚公移山的发源地济源,“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到林州红旗渠,豫界之内的太行山,逶迤南太行,整个一个牛轭形的大转弯,承载了很多故事人物和风物传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也是“脞谈”一路,我格外喜欢施蛰存先生的《云间语小录》。北山老人自述:“我是松江人,在松江成长,住了三十年,才迁居上海,至今六十多年了……使我很有些沧桑之感。闲来无事,写下了许多段关于松江的人物、风俗、土宜、掌故的杂记,名之曰《云间语小录》。”而自告奋勇,为施先生编成这本书的学者沈建中,也是我的朋友。我读,我还抄写,我爱这个笺笺小册二十年了,由衷向往就此模仿出一本书来。南太行通南扯北,上上下下、里里外外,这些年我不知道穿越行走了多少遍,但是,我的悟性、学养和文笔不行,至今也不能为家乡奉献一小本《南太行笔记》,深感力有不逮。仅从这点而言,无论是兴舟已出版的书,还是朋友圈里的文字,我都是认真看的,希望从中获得灵感与借鉴。兴舟的书斋名“耕雨堂”,大胆将孙犁和周作人熔铸一堂。除了孙犁,还有同样也有名的老作家,熟读周作人,得知堂文法笔法亦多,但是忌讳也多,实则是受制于过去的文化语境问题。在《书衣文录》里,孙犁题《知堂谈吃》曰:“至于他早期的文章,余在中学时即读过,他的各种译作,寒斋皆有购存……对其晚景,亦知惋惜。”可是,“人对之否定,是因为他自己不争气,当了汉奸,汉奸可同情乎?前不久,有理论家著文,认为我至今不能原谅周的这一点,是我的思想局限。”人是人,文是文。不因人废文,是古今中外通行的文化传统。兴舟将二者作文的优点熔为一炉,用力继承,表现了他的坦率与磊落,反映了读书界的进步,诚然也是时代和社会的进步。“耕雨堂脞谈”历经三年,因为是纸媒写作,很不容易,称为“末班车”也说不定,故稀有而珍贵,对本地和对于作者本人,都很珍贵。雪泥鸿爪留胜迹,希望能早日结集出版,乃善事和风雅事一桩。作者简介何频,本名赵和平,河南修武人,著名的散文随笔作家、专栏作家和文化学者。出版有《羞人的藏书票》《只有梅花是知己》《文人的闲话》《茶事一年间》等多部作品。其中《看草》和《杂花生树:寻访古代草木圣贤》,先后获评2008年度和2012年度“中国最美的书”。2024-07-08
-
【视界晨报】张荣才|诗词三首沁园春·长城山海雄关,万重云飞,高天鹤翔。看雁门关外,马嘶大漠;燕山月下,烟起渔阳。嘉峪雄关,辽东烽火,摆尾摇头万里长。惊寰宇、叹神州千古,多难兴邦。试看有为君王,三千载,铁弓拒虎狼。恨倭奴猖獗,魂归故垒,汉家寥落,血溅残阳。国破家亡。死生关口,号出延安旗帜扬。靠群众,赖人民领袖,破浪开航。 (词林正韵)念奴娇·嘉峪关怀古气吞西极,(1)驾长天万里,烽燧连绝。北起黑山城削壁,南跨祁连山雪。走石飞沙,连陲锁钥,(2)墙与苍天接。重峦层嶂,雪中千骑踏月。剑气凌压西风。左公舆榇,一怒惊天阙。大漠天山常颂柳,弟子甘捐红血。西路军魂,河西英烈,自有丰碑謁。云山苍莽,雄关漫道如铁。 (词林正韵)1.【西极】西边的尽头。谓西方极远之处。亦指长安以西的疆域。2.【连陲锁钥】:嘉峪关是明朝万里长城最西端的终点,历史上曾被称为“河西咽喉”,“天下第一雄关”、“连陲锁钥”之誉。沁园春·忆黄山万壑横空,穿云裂石,雾锁神愁。看云川松海,巨鳌风急,双龙虹饮,白鹤云浮。泰岱之雄,庐峨双秀,雁荡奇观依次收。佳胜处,八方流翠碧,莲绽金瓯。惊嗟声浪难休。松迎客、泉弹琴韵悠。叹天开图画,霞飞北海,云浮才子,镌石正当多事秋。销魂处,更镜湖梳扮,气压徽州。 (词林正韵)注:【天开图画】黄山,古称黟山,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境内,被称为“天下第一奇山”,“天开图画”“松海云川”等雅称。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五绝”,及画派、石刻、古道、诗文、名人“五胜”著称于世。作者简介张荣才,研究员,《中国现代文化报》副总编,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楹联艺术家协会省直分会副会长、秘书长,山东诗词学会会员、齐鲁晚报青未了、郦道元研究院签约作家;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退休干部。2024-07-08
-
著名作家王兴舟散文集《耕雨堂脞谈》出版近日,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名作家王兴舟所著《耕雨堂脞谈》作品集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耕雨堂脞谈》书名取自王兴舟的书斋名耕雨堂,该书记录了百余篇作者在繁忙工作之余,利用碎片化时间在日历上将每日的所思、所想、所得记录下来的一种文体探索。将突然的小念头、瞬间的小火花、快乐的小确幸、刹那的顿悟、立地的佛思、闲读的偶得、欲语的片言等,用最短的文字写出尽可能多的思想。在《安阳日报》以专栏形式连载了两年多,受到读者高度评价,现应读者要求,重新整理成册。值得一提的是作者还有一项文体创意,即文章搁笔后,常常作一半文半白的简短补缀,或十余个字,或几十个字,既交代了写作背景,又袒露了写作心情。《耕雨堂脞谈》设计新颖、款式大气、装饰高雅,特别让人醒目的是,书名由著名书法家、中书协篆书委员会副主任刘颜涛题写,著名散文随笔作家、文化学者何频和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安阳师范学院教授姬学友分别作序。作者东坡石,原名王兴舟,诗人、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散文诗学会理事、安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客座教授。已出版有诗集《月舟集》,散文集《贮云集》《那时花开》《太行风土小记》《梦里有几朵花儿在开》等专著。2024-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