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界晨报」于春生|中秋念月
更新时间:2024-09-18 关注:6763
中秋时节,夜色似水,皓月如盘。每逢此时,我便想起了故乡潍坊的中秋念月。
“月儿”是一种用面粉、红枣制作的面食。“念月”是中秋之夜故乡极富地方特色的祭月形式。晚清潍县翰林梁文灿诗作《蝶恋花·中秋》,对“中秋念月”时的情景作了精彩的描述:“八月中秋分一半,枣饼层层,面镂千花瓣。枣上插香香不断,小儿对月声声念。亭亭火树蒿灯转,灯尽归来,忙底分神馔。雪藕冰梨堆满案,一家男女团圆宴。”
小时候,每逢中秋临近,母亲便领着我到南门外柳树行子去赶集,买得上好的小麦,后步行到西门大街的磨坊去磨面。磨坊女主人称好重量,遂将布袋里面的小麦均匀地摊铺在石碾上。随着女主人一声“得儿”的喝叫,被黑布蒙着双眼的小毛驴,便拉动着沉重的石磙子,围绕着碾盘转动起来。转了一圈又一圈,随着石磙子的不停转动,麦粒儿渐渐被碾碎了。磨坊女主人跟在毛驴的后面,不时用小笤帚将散落碾盘边上的麦粒扫到石磙子底下。毛驴拉着石磙子不停地转动,被碾碎的麦粒儿便渐渐变成了细面面。这时候,母亲便坐到另一间屋的簸箩前,将罗面用的细罗摆放在簸箩中的两根木撑子上面。历经多年的摩擦,两根木撑子顶部细滑锃亮。磨坊女主人看麦粒已磨成细粉,遂喝停毛驴,将碾盘上的面粉扫进簸箕里,然后倒进细罗中。这时,母亲一手扶着木撑子,一手前后晃动着细罗,白细白细的面粉便纷纷扬扬地洒落在簸箩里。娘对我说:“第一遍罗出的面粉称为“头罗面”。这“头罗面”比粮店供应的‘八一面’( 每百斤小麦磨取八十一斤面粉)还要细白。用头罗面蒸出的月儿既白又亮,吃起来格外筋道,口味也好。”娘边说边用布袋将“头罗面”单独盛放起来,专备制作“月儿”用。
中秋节一大早,母亲便忙活着做“月儿”。她制作月儿的题材广泛,图案多样,常见的有石榴花开、富贵牡丹、二龙戏珠等,我最喜欢的是“嫦娥奔月”。母亲先将两块饧好的面团放在案板上反复揉搓。母亲告诉我,面团揉得越细越匀,蒸出的月儿就越白越亮。面团揉好,母亲将其擀成两个厚薄均匀、大小相仿的面饼,将煮好的红枣,由内到外,一个挨一个,一圈连一圈,密密麻麻地立放在底层面饼的上面。然后,将另一张面饼不偏不倚地覆盖在红枣上面,这被称为做“月盘”。接着,母亲随手拿起一块揉好的面团,双手对搓成匀细条状,将其围置在月盘顶层边缘,母亲用她那灵巧的手指尖左捏右掐,一圈漂亮的花瓣儿便做成了。随后,母亲开始制作嫦娥、桂树和玉兔。娘将一块稍大的面团,揉搓,捏拿,不时用小刀在面团上刻刻划划,用簪子、梳子在面团上点点压压。一会工夫,嫦娥的造型做成了,俊美的脸庞,凹凸的身段,比例协调,栩栩如生。随后,母亲又拿起一块稍小的面团,三团两捏,一只玉兔的雏形便团捏而出。娘用剪刀在面团顶部一剪,用小刀轻轻向上一挑,再经简单拿捏,玉兔头上的两只耳朵便竖起来了,母亲将两粒红小豆捏压在玉兔头部两侧,玉兔那一双红红的眼睛便出现了。母亲将做好的一个个“月儿”摆放在盖垫上,用半干不湿的笼布盖好,以备蒸用。
“月儿”做好了,烧火蒸“月儿”就是我们的事了。那时,做饭烧的是大锅底,左侧是木制风箱,右侧是泥盘炉灶,风箱、炉灶之间用铁制喇叭筒连通。烧火时左手推拉风箱,右手用小铁铲随时往炉灶里添煤。烧火,那可是个技术活,推拉风箱力度要均匀,忽快忽慢灶火不稳。往炉灶里添煤要看火候,添加过早,煤烧不透,容易造成浪费;添加太晚,炉灶里的火容易熄灭。蒸“月儿”大约需要四十分钟。在这四十分钟的时间里,既要不停地推拉风箱,又要适时地往炉灶里添煤,这对于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来说,苦累可想而知。姐弟约定好,各推拉五十次便换人。我烧火最认真,也最卖力。风箱推拉均匀,适时添加煤灰…… 月儿快蒸熟了,用草编制的锅盖上面冒着丝丝的蒸气,整个屋子里弥漫着“月儿”浓浓的面香枣香气味。
夜幕降临,月亮渐渐升上了夜空。母亲领着我们,将小桌、小凳搬到街门口。母亲挑选出最为中意的“月儿”摆放到木制食盒中。我端着食盒,小心翼翼地将它摆放到街门口的小桌上。将白天采摘的又鲜又大的蓖麻叶覆盖在“月儿”上面,穿过蓖麻叶,将点燃的香插在“月儿”中间的红枣上。
夜空静寂,群星璀璨,月亮奶奶绽露出慈祥的笑容。我虔诚地仰望着月亮,心中默默地祈祷:感谢月亮奶奶给人们带来丰收的年景,祈盼月亮奶奶给家人带来幸福、团圆和吉安康。默祷完毕,哥姐弟妹便端坐在小方凳上,声情并茂地咏诵起“念月歌”:“念月了,念月了,一斗麦子一个了,念月饼了,好年景了,念耙榖糇了(潍县方言:“耙榖”即窝窝头,生活艰苦年代,人们把“耙榖”切成小方丁,淋湿粘上面粉,下在汤水里煮熟,即熬成“耙榖糇”,类似“面疙瘩汤”),家里盖高楼了,念煎饼了,骡子马子一大天井了。”
啊!家乡的中秋之夜,如诗似画,如梦如幻。悠长狭窄的巷子,分列路旁的路灯,宛若长串的珍珠;上空飞翔着蚂蚱、螳螂和蝙蝠,它们也赶来分享这幸福欢乐的时刻;巷子两边各家的街门口,端坐着的是一群群“念月”的稚童。男孩,女孩,仨一堆,五一伙,童声阵阵,神情专注。此起彼伏,抑扬顿挫。一张张稚气未脱的笑脸,一声声银铃般的詠诵,饱含着对幸福生活的热爱与赞颂,充满着对未来生活的向往与憧憬。“念月”到了高潮阶段,巷子中一些德高望重的长辈便出现了,他们相约在一起,从南到北,来到每一家的街门口,欣赏着家中巧妇制作的“月儿。”看到他们来到我的家门口,我赶忙起身恭迎,拔出点燃的香,掀开鲜绿的蓖麻叶,请他们欣赏。“啧啧!快看,于庠家的‘月儿’做得真好,又白又亮!这嫦娥奔月,图案精美,做工精细,嫦娥、玉兔做得像真的一样。”
夜深了,我端着“月儿”回到家,依偎在母亲的怀抱。
“娘,街上人都夸咱家的‘月儿’做得好。”
这时,劳累了一天的母亲,脸上露出了幸福欣慰的笑容。
作者简介
作者:于春生,原山东省口岸办主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山东作家协会会员,山东散文学会会员。中国现代文化网作家委员会副会长,北京写作学会文化艺术促进会副主席,南国文学社顾问。先后荣获“中国实力派优秀作家”、“2020年中国最美作家”、“国际华人优秀作家”等荣誉称号。
所写散文多篇在全国文学创作大赛中荣获特等奖、金奖、一等奖。其中,散文《母亲的寿衣》荣获“和平崛起•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全国文学创作大赛”散文奖特等奖;《醉美塞班岛》、《塞班岛观海》、《清河碧水寄深情》先后荣获“全国首届、第二届、第三届郦道元山水文学大赛一等奖”;《梦幻清江醉美人间》荣获“炎黄杯中外文学艺术精英赛”金奖;《师爱如母》荣获“全国万商联杯让爱飞翔公益征文大赛”二等奖;《塞班岛观日出》荣获“蝶恋花杯”(国际)华人文学大赛二等奖;《美哉—七仙岭》荣获“桂林杯中国最美游记第二届文学艺术大赛最美美文奖”;《中秋念月》、《醉美烟台山》、《陶之瑰宝享誉全球,先后荣获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讲好山东故事,守护齐鲁文化根脉”三等奖等。
散文“中秋念月”,在南郊宾馆举行的“第四届”讲好山东故事,守护齐鲁文化根脉”颁奖典礼上,被选为范文朗诵。
-
·第三届郦道元文学大赛颁奖盛典暨南国文学研讨会在北京举行2024-03-20
-
·安阳县劳模工匠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联盟深入张红劳模创新工作室交流学习2024-12-13
-
·传记、回忆录授课 在夕阳中寻找亮点2024-12-13
-
·心有半亩花田 何惧人生浅淡——评文清女士词作艺术特点2024-12-07
-
·刘天德|老师的情怀——石英老师为《光韵情思》诗集作序而感2024-12-07
-
·安阳市首席科普专家走进北关区第三幼儿园开展幼儿科学实验课程2024-12-06
-
·“海上风·艺上海”诗书画展暨艺术家上海采风活动开幕仪式在上海隆重举行2024-11-21
-
·北京石景山作协:淀上文学雄安创作基地揭牌仪式在雄安新区举行2024-11-18
-
· 河南安阳:北关区第三幼儿园参观消防救援大队社会实践活动2024-11-16
-
·石英|“东坡石”的新光彩——读《耕雨堂脞谈》2024-11-12